2010年10月份,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北京电视台拍摄《数说北京》特别节目《CPI是如何产生的》。一位来自媒体的嘉宾说,“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林黛玉,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心中的CPI”。作为一个统计指标,CPI为什么能像哈姆雷特对于英国人、林黛玉对于中国人那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且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标准呢?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那么——
CPI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它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判断经济形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持续、较高幅度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反之,则为紧缩。
几年前,国家统计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上午10点推迟到下午3点。尽管事后说明这是正常的工作调整,但当时很多评论却认为这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有关,并认为这个情况影响到当天的股市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看呢?一是认为CPI过高、超过警戒线,就意味着经济可能过热,国家就要宏观调控,就可能影响股市;二是认为CPI过高,存款就贬值,利率就要提高,资金就可能从股市流出。这个指标如此重要,那么——
CPI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用途划分为8大类:即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根据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城镇近6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习惯和支出构成,在这8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目前全国有600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CPI的权重,是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的。
CPI调查点的选择按照布局合理等原则,将不同区域各种类型的商场、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分别按销售额、成交额和经营规模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依据所需调查的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如北京市就抽了1400个调查点,代表规格品也达到1400多种,平时5天一采集,价格变动频繁时每日采集。采价通过PDA电子手持终端进行采集、审核、传输。按月对采集的数据分层加权平均,计算出CPI总指数和分类指数。我们不仅能够通过总指数判断整体的价格水平,还可以通过分类指数,分析不同领域价格的涨落情况。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
为什么CPI常常与公众的感觉不符
对CPI,很多社会人士不仅关注,而且多有议论,也有一些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声音。有人认为代表规格品多年不变,其实,近年来我国政府统计部门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代表规格品,增加了汽车、汽油、移动电话、电脑及家庭服务收费、车辆购买使用维修费、电话月租费、有线电视费、非义务教育收费、健身活动收费、物业管理费用、自有住房需缴税费、旅游收费、上网费、物业管理费、教育软件开支等。这些情况,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人们对CPI的诟病,主要是与自己的感觉不符,说“我感觉很多东西都在涨,而且幅度很大,你怎么说只涨了那么一点”。其实,无论放眼改革开放以来,还是从近一两年考察,我国CPI的起伏都是很大的。比如,2011年的升幅就连续几个月在5%以上。但CPI是综合性指标,所反映的是市场的整体变化。人们对食品价格猛涨感觉明显,但每个人消费的不只是食品,如同型号的手机、电视机、汽车等价格及公交票价等或是下降趋势,或没有明显上涨。这些或升或降的商品价格共同构成了CPI总指数。2010年,《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长篇报道,就列出了8种广州市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涨价甚至有所降价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即公交车、公园门票、报纸、袋装醋、彩票、同型号电子产品、电话费上网费、同型号汽车。
有人说,对我们低收入者,食品的消费占大头;食品价格大涨,对我生活的影响比高收入者要大得多。确实。所以,现在如北京等地都编制了低收入层价格指数,依据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确定8大类消费品的权重。如2010年全年,北京市CPI上涨2.4%,但低收入层的价格指数则上涨4%。两个数字我们都在统计公报中作了发布。据了解,国家统计局还要研究编制居民基本生活费价格指数,更加深入全面地反映价格变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010年4月份,北京市场菜价持续上涨,全国CPI则只上涨2.8%。于是,京城一家很有影响的报刊编发了一个整版的报道,醒目标题就是“统计局的同志不买菜?”报道称,买菜的老大妈说,“他们要是买菜,肯定不能算出这个数(2.8%)”。其实,统计局的同志们都买菜,但全国统计调查系统成千上万人经过采集、审核、汇总,计算出4月份的CPI,确实是上涨了2.8%。问题就在于,这位记者同志先把北京市场的菜价和全国综合加权汇总后的CPI划上等号。而北京统计信息网定期发布CPI大类数据和部分基本分类数据。如果上网查看就会发现,当时鲜菜的同比增幅已经连续5个月都在30%以上了。
其实呢,不光是公众有不一致的感觉。下面就说说——
一些领导对CPI的看法
记得多年以前,市场物价水平较高时,有一位地方领导曾问:“价格调查有猪肉吗”?得到回答是“有后臀尖”。领导反问道,“难道你们光吃后臀尖,不吃别的地方吗”?而实际上,市场上商品种类多如牛毛,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规格品,同质的商品才能进行量化和比较。猪头和猪蹄是不可比的。
还有一段时期,也是CPI持续走高时,有领导询问CPI代表规格品的构成,当得知有黄花鱼时,领导多次提出“老百姓谁吃黄花鱼呀?净整这个,指数能不高吗”?其实,CPI是相对数,有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未必能拉高数据;而诸多价格较低、大众普遍消费的商品,可能上涨幅度更大,对总指数的拉动作用也更大。当然,统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反映现象,而不是以指标的“高”或“低”为目的。
市场上的商品成千上万种,不可能“一个都不能少”。而CPI包含的8个大类、262个基本分类是与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基本对应的。在8大类中,有一个大类叫食品。食品中,有一个基本分类叫水产品。水产品下面,又分鱼和其他水产品。鱼,又分为淡水鱼和咸水鱼。到此,如果再往下分,就看具体是什么鱼了?中低档的大陆货可以多选两三种,高档的鱼如果销量小,可以少选,有一到两种即可。但即使选到了带鱼这个品种,也有质量好价格高一些的,或是质量差价格低一些的。所以,即使细分到叫带鱼这一种水产品,我们仍需要依其质量的不同采集不同的价格,且保证产品及价格的同质可比。而在那个时候,作为高档鱼的代表,黄花鱼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如果没有黄花鱼,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其他的、与此相类似的鱼,作为高档鱼的代表规格品。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CPI的结构或者说权数、代表规格品也在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哪些商品、哪些项目应该算或不应该算,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和民众的消费结构相吻合。消费或者说支出比例高的,相应的权重就大,选入的代表规格品就多,反之亦然。而作为完整反映市场价格水平和对百姓生活影响程度的CPI,如果只选择“大路货”,而回避了价格较高、消费人数较少的商品,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第一,我们这个筐、或者称篮子,还是不完整,代表性还不够全面。第二,从逻辑上分析,或有些道德方面的欠缺。因为多数人不吃或者说吃不起黄花鱼,它就不能计入CPI,就说它对老百姓影响不大,但凭什么老百姓就不该吃黄花鱼呢?如果价格高消费少就不算,那么,一些商品提了价销售就下来了,是否也该从CPI的代表规格品里剔除出去呢?如果这样,CPI是否就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了呢?如此,计算这个指标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还要说说很多人关注的——
CPI为什么没有包括购买商品房的价格
很多人说,CPI中应该包括住房。现在的CPI中,已经包括了租房和水电气热等方面的价格。虽然按照国际惯例,CPI不含购房的价格,但很多人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别拿国际惯例说事儿。但一定要让CPI包括房价,为什么呢?CPI和GDP一样,都是一个按国际标准定义的统计指标。如果把国际公认的指标口径变了,它就不叫CPI了。如果因为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随意颠覆一个国际范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公认的统计指标,指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在发达国家,很多人买房也是自己居住,将住房作为投资,其实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投资。因为住房是一种不动产,不仅可以长期消费,而且可以保值增值。最重要的是,如果把购房作为即期消费纳入CPI,房价的比重将占主导地位,其权重无疑会大到淹没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结果必然还是要把食品价格和房价分别列出、单独观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坚持把房价计入CPI,是为了全面反映价格的变化呢,还是给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如果是前者,我们有反映即期消费的CPI,有反映长期消费的新建住宅价格指数体系,一起分析就是了;如果是后者,银行加息也好,采取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也罢,两个指数体系摆在那里,更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如何判断经济形势,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那是经济学家和金融部门的事情。但无论是哪一个目的,包含房价的CPI只能掩盖很多实际情况,影响乃至误导决策走向。
数据的发布与数据的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据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但不能因为使用上的问题,而随意改变指标的口径范围;也不能因为使用数据不合理,而迁怒于这个指标,甚至否定指标存在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根据决策者的不同决策,或者说根据不同决策者的不同考量,不停地颠覆国际范围内公认的指标解释。这样势必颠覆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最后——
再回到哈姆雷特和林黛玉身上来
1000个英国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中国人心中有1000个林黛玉。而如果让1000个人选择代表规格品,一定会有1000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有1000种不同的CPI。CPI真的是一门学问。我们已经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我们还应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最大的“公约数”,让发布的CPI数据与更多人心中的那个CPI接近、再接近。
有媒体质疑职工平均工资或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CPI的增幅。这也许是基于某个特殊时期的感觉,如前几年CPI同比涨幅超过8%时,很多人的工资没有同步增长,所以造成了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要发展和进步的。只要你承认在较长的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了,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的实际增幅就应该是超过CPI的。否则,社会岂不是将一点点退回到原始社会了?
作者简介:
潘璠,经济学博士,高级统计师。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组专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