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八)

乡镇个数   指农村中经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乡一级行政区划的数量。 不包括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工矿区。

村委会个数   指农村中经上级政府批准, 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 治组织的个数。 含城关镇中的村。

乡村户数   是指长期( 一年以上) 居住在乡 镇( 不包括城关镇) 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 还包括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 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 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不包括乡村地区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乡村人口数   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 6 月 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 月 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 经济与本户 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 走读生除外) 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 不包括探亲、看病等) 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 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劳动力资源数   指乡 村人口 中劳动年龄以上( 16周岁) 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乡村从业人员   指乡 村人口 中  16 周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 既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 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 但不包括户口 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年龄为  16岁以上。 从业人员按从事主业时间最长( 时间相同接收入) 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其它从业人员。

耕地   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 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 轮歇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包括在内。 但不包括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原等。 南方小于一米、北方小于两米宽的渠、路、田埂,包括在耕地中。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指直接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不包括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与邮电、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其他非农行业的劳动力,也不包括已统计为临时工( 合同工) 的劳动力。

农用机械总动力   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 包括耕作机械、农用排灌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林业机械、畜牧机械、渔业机械, 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其他农业机械。 按能源又分为柴油、汽油、电力和其他动力。 总动力按法定计算单位千瓦计算。 ( 注: 1马力 =735.5瓦特 =0.735千瓦)

农村用电量   指本年度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国有工业、交通、基建等单位的用电量以后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年用电总量( 计量单位千瓦小时, 按全年累计数统计) 既包括国家电网供电,也包括农村自 办电站供电量。

农村化肥施用量   指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学肥料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 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即各类化学肥料的实际施用数量按其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比例折成百分之百计算。

折纯量 = 实物量 × 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作物播种面积   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 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 也不论面积大小, 均应如实统计, 种什么就报什么,种多少就报多少,不得漏报。

粮食产量   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全民所有制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家属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 还包括薯类和大豆。 其产量计算方法, 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 薯类( 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 1963 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从1964年开始及以后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计算。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 或消耗) 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包括中间物质消耗和中间劳务消耗两个部分。 计入中间消耗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活动;二是本期投入并一次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货币表现。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生产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 - 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二是分配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折旧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 - 生产补贴) + 营业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