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概况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8.3万人。少数民族有55个,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地势

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海岸港口

泉州市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大陆海岸线长度约498公里,拥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大海湾。全市共有海岛293个(含金门县),其中有居民海岛4个,无居民海岛289个,无居民海岛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此外,全市还拥有渔业、滨海旅游、矿产、海洋能和风能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种类600多种。渔港24个,渔业乡(镇)13个,渔业村99个,渔业人口25.54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2.89万人。

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6℃21.7℃,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之雅称。

资源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截至2023年底统计,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有76个,其中大型3处、中型10处、小型63处。2023年,全市有效探矿权34个,有效采矿权56个。

全市共有河流430条,河道总长度5225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6.9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约84万千瓦。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脉,流经永春、安溪、南安、晋江等县(市)及鲤城区、丰泽区,干支流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

 

人文历史

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6项,其中世界级有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乌龙茶制作技艺(安溪铁观音))、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等6项,国家级36项。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居全省首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平共荣的载体。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富集区,是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着戏窝子美誉,御前清音泉州南音、中国一绝提线木偶蜚声海内外,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南海明珠高甲戏、宗教剧种打城戏等独具特色。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其中五祖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居住在泉州辖区内的归侨侨眷约250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兴业,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引进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7次赴泉州晋江调研,总结提出晋江经验。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7.79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0亿元,2023年达12172.3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137060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1978年的0.8亿元增至1018.47亿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元,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至60697元。随着经济的腾飞,泉州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级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先行先试,不断焕发新活力。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健康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九大千亿产业级集群,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集群化的生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泉州城市建设与繁荣,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70.79%,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173.6平方公里,中心市区绿化覆盖率43.81%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获奖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城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称号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