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7-07-12 17:05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2006
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资源和能耗低、对环境的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每一个创新突破,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群的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泉州这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强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我市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降低初级产业部门的比重,相应降低单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文就2006年度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数据,分析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增长速度居全省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自2004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后, 2006年再破200亿元大关,达272.44亿元, 2006年我市高新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1%,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8%上升到4.6%;实现销售收入2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创造利税总额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3.9%,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总额12.04元,比上年增长1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元。高新技术产业吸纳了9.17万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25.7%,对我市劳动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加大,实现利税大幅增长,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我市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经科技部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数377家,比上年增加23家,属于工业企业的343家,其中有200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单位数的53.1%。这些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其实现的高新产值占全部产值的94.9%;创造的增加值占95.9%,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94.8%,实现的利税总额占94.8%。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单位数的50.7%,实现高新产值253.30亿元,占全部高新产值的93.0%,创造增加值占93.3%,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93.0%,实现的利税总额占94.0%。仅五成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九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值,表明这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经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也较显著。
(三)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活跃
2006年全市私营高新技术企业达17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6.9%。由于私营高新技术企业起点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完成情况较为显著,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创造利税总额9.9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创造新产品产值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实现销售收入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1.4%。这批私营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良好运行机制,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成为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四)利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
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业制品、食品饮料及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市经济中处主导地位,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其现代化、自动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提高我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在全市37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14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80.6%,所占比重最大;实现增加值7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税总额达25.1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0.5%,这表明我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随着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光伏电子、集成电路、信息安全产品等电子计算机信息制造业,从行政服务、税收、财政、人才等相关政策上获得了优惠。因此,在全部高新技术九大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产值是上年的6倍;其次是医药制造业,随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永春基地项目的实施,我市的医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中成药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发展迅速,产值比上年增长了184.9%。(见表1)
表1.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行业情况
|
|||||
|
|
|
|
单位:万元、%
|
|
按行业分类
|
2006年
|
2005年
|
增减
|
||
产值
|
占比
|
产值
|
占比
|
||
总 计
|
2724441
|
100.00
|
1983402
|
100.00
|
37.36
|
(一)核燃料工业
|
0
|
0
|
0
|
0
|
0
|
(二)医药制造业
|
78039
|
2.86
|
27390
|
1.38
|
184.92
|
(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
0
|
0
|
0
|
0
|
0
|
(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370200
|
13.59
|
290805
|
14.66
|
27.30
|
(五)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
5451
|
0.20
|
899
|
0.05
|
506.34
|
(六)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14179
|
0.52
|
11711
|
0.59
|
21.07
|
(七)信息化学品制造
|
291
|
0.01
|
250
|
0.01
|
16.40
|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2197218
|
80.65
|
1584895
|
79.91
|
38.63
|
(九)非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
59064
|
2.17
|
67451
|
3.40
|
-12.43
|
#公共软件服务
|
25542
|
0.94
|
39437
|
1.99
|
-35.2
|
(五)沿海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主要由晋江市、鲤城区(含开发区)、石狮市、南安市和丰泽区等沿海县(市、区)创造,其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34.2%、18.6%、16.3%、14.0%和5.9%,这五个县(市、区)集中了全市89%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其余六个县区仅有一成左右的高新产值。由于泉港海洋聚苯树脂有限公司和永春制药厂这两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停产,导致泉港和永春的高新产值比上年下降外,其余县(市、区)的高新产值和上年比较,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同时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特色,几乎每个县区都有一个主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鲤城微波通信产业、丰泽软件产业、泉港石油化工产业、晋江功能性纺织面料、鞋服、食品产业、南安光伏产业、惠安的石雕石材产业、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德化的陶瓷产业等。这些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人才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加大
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034人,比上年增长21.7%,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280人,比上年增长10.8%,;其中R&D人员3428人,比上年增长10.5%。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科技经费9.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企业内部经费投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在经费投入中R&D经费内部投入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新产品产值达5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科研基建支出也随着加大,全年共支出2.74亿元,是上年的3倍。研究与实验发展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源泉,表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
(七)高新技术产品产出成果喜人
2006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62.9%,其中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品产值为80.83亿元,占74.0%,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其中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7.57亿元,比重比上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为28.85亿元,比上年增长72.0%,占全社会出口交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分十一个领域,我市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其中的八个领域。这八个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领域、电子信息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泉州特步集团推出了目前世界上最洁净的特步纳米银运功鞋,泉州宏远纺织集团开发出多晶相纳米功能性纺织品等等,使得我市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产值比上年增长了140.6%,在所有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中居于榜首。(见表2)
表2.高新技术产品按领域分组情况
|
||||
|
|
|
单位:万元、%
|
|
按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分
|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
|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
|
占比
|
比重
|
|||
合 计
|
1091614
|
-
|
360642
|
-
|
一、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
808281
|
100.0
|
275690
|
100
|
(一)电子信息
|
154914
|
19.2
|
50361
|
18.3
|
(二)软件
|
17815
|
2.2
|
7568
|
2.7
|
(三)航空航天
|
|
|
|
|
(四)光机电一体化
|
105452
|
13.0
|
36263
|
13.2
|
(五)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
967
|
0.1
|
646
|
0.2
|
(六)新材料
|
367149
|
45.4
|
120430
|
43.7
|
(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
130490
|
16.1
|
48709
|
17.7
|
(八)环境保护
|
1553
|
0.2
|
1317
|
0.5
|
(九)地球、空间与海洋
|
|
|
|
|
(十)核应用技术
|
|
|
|
|
(十一)农业高新领域
|
29941
|
3.7
|
10396
|
3.8
|
二、属于规定目录外的高新技术产品
|
283333
|
-
|
84952
|
-
|
(八)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机构数量持续上升,研发能力增强
2006年全市新增了3家省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和11家市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数上升至68家,其中有4家通过了有关国家行业协会的认定,有6家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9家被评为福建省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006年我市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家和182家,同时将建立起纺织服装机械、服装设计、服装面料、清洁生产技术、电子信息等五大技术研究中心。
(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面积由原来的2.10万平方米扩展到3.35万平方米,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80家。惠安县第一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泉州软件产业园、霞美光伏产业基地、泉州生物医药产业永春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相继投入建设;鲤城微波通信基地和德化陶瓷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偏小,出口比重不大
近年来,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值一直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厦门市和福州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但与厦门、福州两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泉州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不相适应。200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省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为9.1%,但福州、厦门的高新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7.0%和28.2%。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出口比重小。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为56.9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1.9%,比重仅高于三明市和龙岩市,远远低于全省43.9%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外资发展不平衡
2006年,全市377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内资企业266家,外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1家。内资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总数的70.6%,高新产值仅占全市高新产值的56.2%,出口交货值不到全市出口交货总值的一半。表明内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单位数较多,但都规模偏小,产业发展进程较慢,市场竞争力不强。(见表3)
表
3.
高新技术产业分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表
|
||||||
|
|
|
|
|
单位:个、万元
|
|
|
单位数
|
|
总产值
|
|
出口交货值
|
|
占比
|
占比
|
占比
|
||||
总 计
|
377
|
100%
|
272.44
|
100%
|
5691819
|
100%
|
一、内资企业
|
266
|
70.6%
|
153.13
|
56.2%
|
2773006
|
48.7%
|
二、外资、港澳台商投资
|
111
|
29.4%
|
119.31
|
43.8%
|
2918813
|
51.3%
|
(三)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这两大行业的高新产值合计占到全部高新产值的94.2%,其他七大行业仅占不到一成的产值。而属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半是加工、组装或者生产国际分工中属于高新技术的低端产品,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产生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效益。另外,这两大行业的附加值低,缺乏自主产权,一旦此类行业饱和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行业整体疲软,都将严重影响泉州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这势必成为泉州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隐患,不利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下降
2006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6034人,R&D人员3428人,比上年都略有增长,但与从业人员相比,人员投入强度都下降。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13.3%下降到6.6%,下降了6.7个百分点;从事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6.9%下降到3.7%,下降了3.2个百分点。R&D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3.5%下降到1.6%。科研人才和经费投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企业科技人才和经费投入强度的下降,必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这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见图1-2)
图1.科技人员投入强度
|
13.3%
|
14.0%
|
13.1%
|
8.9%
|
8.3%
|
6.8%
|
6.6%
|
6.9%
|
7.3%
|
6.7%
|
4.4%
|
4.1%
|
4.3%
|
3.7%
|
0.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科技活动人员占比
|
R&D人员占比
|
图2.R&D经费投入强度
|
3.5%
|
3.5%
|
3.1%
|
2.3%
|
1.9%
|
1.7%
|
1.6%
|
0.0%
|
1.0%
|
2.0%
|
3.0%
|
4.0%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
|
(五)公共软件服务业发展疲软
我市中小民营企业众多,潜在着巨大的企业信息化大市场,但是占有绝对地理之便的泉州软件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在众多国内著名品牌软件企业的包围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靠替中小民营企业定制购销、库存方面的低层次软件艰难发展。2006年,全市软件业产值仅2.55亿元,比上年下降了35.2%,软件产品出口为0。我市软件业起步晚、资金少、人才匮乏,统计在册的从事软件开发的科技人员仅205人,投入和产出方面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软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辅助型的产品阶段,缺少核心技术上有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许多基础性、关键性软件处于空白阶段。
三、加快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
近年来,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泉州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不相适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刻不容缓。
(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立足泉州实际,重点在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两方面下功夫,在政策等方面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做到在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创新,缩短和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差距,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工业技改项目,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新兴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
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弱点,突出的是科研成果与促进经济发展脱节,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只做到开发阶段,而未达到产业化,这就会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矛盾加大,高新技术 “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优势无法显现。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产业优势,以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产品、新工艺,鼓励科研人员走产业化道路,鼓励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一领域,其余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相当的薄弱,如医药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和信息化学品制造等领域。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薄弱领域的发展,催化高新技术产业新门类的形成,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开拓新的市场,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鼓励企业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强度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加大了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但是投入强度都呈下降趋势,这对于需要强大的科研人才和经费做后盾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不利。发展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还应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因此要发展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家,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
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源泉。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企业科研经费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逐渐把政府关于两个转变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重心、以企业为基石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去。
(四)因地制宜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纵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山区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相对薄弱,制约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因此,我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积极调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区域的积极性,引导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结构,鼓励工业较为薄弱区域向农林牧渔高新领域发展。各县(市、区)应结合本地的资源和行业优势,如永春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选准选好产业发展的重点,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五)创造条件,加快公共软件服务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软件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和技术,我市软件企业要扭转逆境就需要不断引进人才,提升技术力量和资金运营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软件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加上不断的技术创新,软件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此外,软件行业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科技部门要大力支持软件企业的产品开发立项,其他相关部门在产品项目的鉴定、认证和评审工作中要给软件企业更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像厦门和福州那样,培育一批软件重点骨干企业。
执笔:杨艳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