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安溪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来源 :安溪县统计局 时间:2011-07-01 15:19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困难、挑战最为严峻的五年,我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克服了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县经济总量大幅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大跨越,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跃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跨越发展
   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13.9%,总量突破300亿元,达305.98亿元,为2005年的1.96倍。“十一五”期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1152亿元,年均增长14.4%,超出“十一五”年均增长目标(12.5%)1.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高于“十五”时期1个百分点,年均增量由“十五”的13.3亿元增加到33.95亿元。
人均GDP达4000美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1.47倍。
   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达513.57亿元,为2005年的2.64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1.4%,增速高于“十五”时期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25.69亿元,为2005年的3.73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1%,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3.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71家增加到2010年的337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55.4%,比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迅速发展。
财政总收入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为2005年的1.87倍。“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近70亿元。5年中,全县财政收入先后突破10亿元、15亿元关口,年均增速13.3%,年均增量由“十五”的1.12亿元增加到1.54亿元。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5倍,年均增长31.2%,高于“十五”时期8个百分点,年均增量由“十五”的2.89亿元增加到12.87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7.2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时期快2.8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第1位)”、“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荣誉称号。
安溪县“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指  标
2005年
2006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增长%
“十一五”年均增长%
“十一五”计划年均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GDP(亿元)
136.72
13.2
158.42
15.2
305.98
13.5
95.8
14.4
12.5
1.9
产业结构
10.7:54.3:35.0
9.1:53.9:37.0
7.9:59.7:32.4
 
 
 
 
农业总产值(亿元)
23.32
3.3
23.15
2.2
38.12
5
31.5
5.6
 
 
工业总产值(亿元)
210.91
17.4
232.32
21.3
513.57
26.6
163.8
21.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106.25
38.4
130.66
37.5
425.69
32
273.3
30.1
 
 
财政总收入(亿元)
8.88
17.7
10.65
20
16.57
20.3
86.7
13.3
18
-4.7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4.8
17.4
5.97
24.3
10.35
18.7
115.4
16.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2.27
21.8
26.29
31.8
86.62
39.8
289
31.2
20
1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1.24
16.2
47.35
17.4
87.25
13.9
111.6
16.2
13.5
2.7
出口总额(万美元)
14796
25.4
18316
23.8
31369
40.1
112
16.2
17.5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350
12.3
9205
10.2
13975
9.1
67.4
10.8
9
1.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156
12.7
5781
12.1
8405
9.1
63
10.3
9.5
0.8
 
   二、发展质量向好
   一是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7:54.3:35.0调整为2010年的7.9:59.7:32.4,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2.8和2.6个百分点,全县现代企业稳步发展,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光机电等新兴战略产业较快成长,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二是经济质量快速提升。2010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35亿元,为2005年的2.15倍,“十一五”年均增速达到16.3%,年均增量由“十五”的0.5亿元增加到1.11亿元。。
   三、城乡面貌变化大
   “十一五”期间,安溪围绕“12810”城镇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二环路全线通车、形成闭合,城区建成区面积发展至25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并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二是龙门镇、湖头镇分别被列为全省、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正在以“新兴城市”全面实施新一轮的规划建设;三是其它乡镇结合镇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全面加快发展步伐;四是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由26.1%提高到2009年的34.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四、开放经济水平提升
   我县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贸、推进安台合作。“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发展,对外开放层次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新投产外资企业约95家,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2010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外贸出口总额1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安台经贸交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人民获得实惠多
   一是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4000元,为2005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8405元,为2005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0.3%;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双高普九”,高考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位居泉州市前列;三是全面实施“5551”文化小康工程,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五是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六是深入开展“造福工程”、“安居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工作;七是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约35平方米。荣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全国人口与计生外事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茶文化)之乡等称号。
   六、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县建设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单位产值能耗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全县万元GDP能耗0.81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 15%;万元GDP能耗减少0.143 吨标准煤;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纯削减316吨和 2500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在99%以上,提前完成全县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任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