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初探
来源 :洛江区统计局 时间:2009-04-23 16:14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洛江区统计局   高彩云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洛江区原是鲤城区的北郊农村和山区,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大多数的农民特别是马甲、罗溪、虹山三个山区乡镇的农民一拨一拨地离开故乡热土,纷纷走向他乡去谋求职业,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洛江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拟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本身,并依据农业普查数据资料,探求其流动的特征,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其对洛江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洛江区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19976月,根据“大泉州”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原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市辖区。洛江有着与鲤城、丰泽不同的特点,山区多,平原少,交通不便。全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村人口13万。改革开放以来,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基本情况

1、务工地点主要以本区内及周边县市为主。普查显示,全区共有86123名农村户籍劳动力,有40712名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7.3%。在泉州市内洛江区外务工的人员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7.8%,在本区内务工的人员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2.2%,在市外省内务工人员占外出务工人数的9.8%,到外省市务工的人数较少,所占比重不大,仅占9.9%。从普查结果看,务工人员足迹所到之处有30个省市区,但务工人数在50个人以上的省市只有11个,其中,去广东务工的人最多,有1181人,其次是湖北,有199人,到北京的有136

2、青壮年劳动力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主体。普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大多在1840岁之间。其中,20岁以下占15.4%2130岁占40.2%3140岁占28.5%。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占65.0 %

3外出劳动力以知识青年为主。知识青年具有了解信息早、接受新事物快、外出易找工作等特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老板和务工者双向选择,都要求务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普查显示,外出务工者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8%,初中文化程度占63.6%,小学文化程度占24.4%,文盲半文盲仅占1.2%

4、外出劳动力在外时间以长期为主。普查显示,2006年每个劳动力平均外出时间为309天,其中在4个月以上的占99.0%23个月者占0.9%,短期外出的或外出较晚不足2个月者仅占0.1%。说明外出劳动力基本上都能找到比较稳定的、较为满意的工作。

5、外出务工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劳动力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和市县城区内工厂企业就业,还有一部分从事私营、个体经营。从事私营、个体经营的,均是一些接受新事物快、商品意识强、有一定特长、年轻有文化的人,他们或有组织,或自发的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有的从事农产品加工运销,有的从事餐饮商贸服务,有的从事建筑装璜,有的从事房地产业,有的甚至跨出国门从事国际商贸业务。35岁以下在农村务农的男性劳动力寥寥无几。

6、务工者收入远高于家乡同等劳动力收入。普查显示,外出劳动力人均年总收入2.16万元,扣除向有关组织和个人支付的介绍费、往来车旅费、租房费及找工作费用等务工成本,人均纯收入1.19万元。同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人均纯收入0.65万元,二者之比为1.831

7、举家外出户具有相当的规模。在所普查的36282户本地户中,有6447户全家外出,占普查总户数的17.8%,全户外出家庭的人口24096人,占户籍人口的21.3%

二、成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的异地流动,既有直接动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1、种植业经济效益的低下是引起农民外出的直接动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农业这曾一度辉煌的基础产业失去了往日的璀灿。多年来,农产品价格变动不大,甚至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而出现价跌、卖难。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升,农民的各项负担见长,再加之计划调节减弱,市场调节增强,农民多数感到市场信息不通,脉搏难摸,加上文化素质低,生产技术难掌握,虽想种田抱个金娃娃,但不能如愿。与其它各业比较,种田比较效益低,虽能解决温饱,却难以致富,外出务工挣钱致富变成了多数外出农民的主要原因。

2、城乡居民收入剪刀差逐年扩大,是吸引农民外出的重要原因。城乡住户收支抽样调查表明,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15元,农村居民为5352元,两者之比为3.05:1,相差10963元,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36元,农村居民为5809元,两者之比扩大到3.19:1,差距拉大到12727元,比上年扩大了1764元。如果考虑到在现行体制下,城镇居民除现金收入外,还享受到大量的隐性收入,如住房、医疗费、保险福利费、实物发放、单位内部服务费减免如用车、用电话、读书看报以及文娱活动等因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还会更大。这一切强烈地吸引着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发展。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农民外出有增无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7年,洛江建区时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06元,位于全市倒数第四位,只高于安溪、永春、德化三个山区县,与最高的晋江市相差2193元。这几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到2006年在全市仍是倒数第四位,与最高的石狮市相差3353元。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洛江高,特别是石狮、晋江两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洛江的1.5倍以上。现代社会,没有钱寸步难行,娶妻生子、养儿育女、孝敬父母、日常生活都需要钱,穷则思变,很多人便选择在农闲的时候外出务工,也有的放弃务农外出挣钱。

4、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农民外出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传统观念里,农民的“正业”就是务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思维、新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以知识青年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大胆地向旧观念挑战,冲破藩篱走向外部世界。他们的出走已不是旧社会的“闯关东”、“走西口”,更非灾荒年的大逃荒,而是追求新的观念、新的理想,寻找新生活、新希望,寻求新的自我的实际行动,是在取得基本温饱后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实际行动。

三、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为家乡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普查显示,全区2006年外出农村劳动力4.07万人,总收入8.82亿元,扣除务工成本3.97亿元,纯收入为4.85亿元,大体上相当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其中,大约有2.67亿元可带回家乡,为改善我区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2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活跃了城乡市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2006年农民外出务工纯收入增长13.8%,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5.2个百分点,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4.1%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由留守农民耕种,从而提高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普查家庭中有6134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农民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消费能力的提高,活跃了城乡市场。2006年洛江区农民人均现金生活消费支出3196元,比上年增长17.0%。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

3、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马甲镇、罗溪镇、虹山乡部分农民在80年代中后期来到我市经济发达的晋江、石狮两市,在鞋厂、服装厂打工,经过多年的打拼并掌握了一定技能后,大部分人在90年代后期回乡办厂。至2006年末,全区返乡创业成功的有400多人,兴办企业380家,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4、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务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外出务工人员虽称“剩余”劳动力,但他们与留守的劳动力有较大的质的区别,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恰恰是当地年富力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且市场意识较强的人员,他们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他们在家务农的劳动生产率比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和老人要高得多,他们在家务农所创造的价值要比顶替他们做该种工作的人创造的价值要多。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普查显示,2006年,全区农村住户农作物播种面积86552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6208亩,占64.9%,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只占35.1%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或是鳏寡老人或儿童独自在家生活,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经常是十岁左右的老大带着四、五岁的弟弟(妹妹)生活,在洛江外出家庭中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一是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二是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才。同时,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欠缺,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

四、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与前景分析

今后几年,我区农村每年将新增3千余名劳动力,而退出劳动力年龄的约1千人,每年将净增2千余人。而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多。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不仅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生活出路、安定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区情出发,我区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既有与其他县市相同的共性因素,也存在明显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

1、建区时间短,百业待兴。洛江区是一个刚成立十年的新建区,基本上还是农村式的城市,农村人口占72.2%,没有集中的大型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与鲤城、丰泽以及其他发达县市比较,差距很大。随着今后城市规模扩大和社会事业发展,十分有利容纳更多的农村人口。洛江区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生态、后发优势,全力打造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不仅需要一批高精尖的优秀人才,也需要大批劳动者。

2、小城镇建设正在起步,发展潜力大。我区三个镇都是撤乡建镇不到二十年的小城镇,万安、双阳两个街道也是近几年才成立的街道。这些新兴的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不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差的问题。据普查资料,2006年,全区3个镇镇区规划面积仅2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1平方公里。镇区居民2.19万人,镇区居住人口仅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6.8%。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的热点,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用武之地。

3、投资环境改善,兴企机遇好。在建区初期,省、市赋予洛江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万安工业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的诸多优惠政策,使洛江企业发展很快,2006年,全区企业数892家,比建区时增加616家,是建区时的3.2倍,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在中心区规划完成的基础上,新设区的效应逐步发挥作用,在政府的带动和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投资与建设互为促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在洛兴办企业的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随着万安、双阳两个开发区设施配套的日益成熟,可吸纳劳动力10万人以上。

4、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潜力。从三次产业构成分析,我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27.1%,为全市最低。低于全市36.2%的平均水平,比鲤城区低16.5个百分点,比丰泽低22.5个百分点,比三个山区县还低5.912.9个百分点,这与洛江区作为市辖区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内的名胜古迹旅游景观中有闻名世界的洛阳古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襄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俞大猷公园、施琅将军陵园,儒、道、佛三教合祀的双髻山,集垂钓、泛舟、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仰恩湖游览区,罗溪省级森林公园等,还有不少尚待开发,已开发的也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一大批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日俱增。

五、推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1、重视“返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开辟新渠道。一要提高认识,把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明确农民工返乡投资和外地客商一样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将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作为从更高层次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同时,对尚未返乡、但已经在外地创业有成就、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帮助,引导、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二要引导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洛江4个乡镇的企业大部分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多系粗放经营,管理松散,低水平简单重复。政府要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多种途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积极组建规模集团(公司),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创汇能力强、附加值高、能尽快形成规模的高技术产品。如:马甲镇的鞋业生产产业已初具规模,可以在原有制鞋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利用原有企业已开通的市场渠道、销售网点,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创建洛江的鞋业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把龙头企业与基地连接起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要围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组织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建立一批高标准、上规模、上水平的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户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洛江区内气候宜人,终年温暖湿润,土壤理化性较好,盛产蔬菜、龙眼、荔枝、柑桔、余柑、甘蔗等经济作物。如:河市的槟榔芋、马甲的丽佳鸭、罗溪的中药材、虹山的红心地瓜,这些特产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在原有食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对粗加工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系列农副产品;也可以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组建一批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龙头企业,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战略。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农业综合开发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通过农村劳动力把农村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繁荣农村经济。从普查资料分析,种植业的从业劳动力偏多,应该把他们引向林、牧、渔等行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加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购买力。

3、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一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仰恩大学等高校所在地、农产品集散地或工业小区为依托,按照“新建有规划,改建有标准,整治有成效”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结经验,推广多种模式,抓好行政村、自然村的改造,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要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较城市滞后的状况。这样能有效地刺激农村需求,又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二是根据农村特点推广新的消费方式,将城市名店向农村延伸。近年来,随着洛江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连年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观念不断改变,对购物环境、商品档次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从我区来看,现有的商业网点除5个农贸市场和河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外,只有7个小型超市,且经营商品种类少、档次低,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使大部分居民更倾向于到鲤城、丰泽两区商业网点购买,每逢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等大事时,本地居民都去周边县市置办物件。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商家在洛江建立连锁经营、代理制、租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将城市名店向农村延伸,统一配送质优价廉的商品,直接面向农村商品市场。三是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洛江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十年开发和建设,以“仙公山宗教文化”、“虹山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可以依托植物资源、森林生态优势,建成以中部仙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九仙朝觐旅游为主体,以南部洛阳桥和泉美植物园时尚休闲旅游区和北部虹山瀑布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洛江精品旅游线,形成集海丝文化、植物博览、生态休闲、商务度假、宗教朝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来带动农村商品市场,搞活第三产业。

4、重点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技能人才。要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重点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学历教育、对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进行再培训等。要有重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知识农民。以每年刚毕业而未进入高中或大学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及青年作为培训重点,重点培训种植、养殖、建筑、装潢、电子、物流等方面的知识,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并重。根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发展方向和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发展趋势,以敬德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建设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扶持发展五金机电、机械制造、电子技术、旅游、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专业。

5、拓宽新的劳动力外出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转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本文开头的劳动力去向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区劳动力外出大都集中在泉州市内,以晋江、石狮为最多。虽然泉州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上都位居全国各地市前列,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泉州经济的增长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晋江、石狮两市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两市的支柱产业是纺织鞋服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足。目前全市各县(区、市)均无国家级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就有5个,省级有11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落户的达77家。可见,泉州各县(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不高,与其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区应每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并建立信息网,在学得技术后引导他们回到洛江来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