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妇女就业分析与探讨
来源 :永春县统计局 时间:2009-04-23 17:51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永春县统计局  周建华

 

农村妇女就业和创业水平既是衡量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永春地处山区,受交通、信息交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地区相比,山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转移显得更加艰巨,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简称"二普")相关数据,分析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状况,探讨如何开发山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推进农村妇女就业合理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出本文的思考与看法。

一、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特点与现状

永春县是个农业县,地处山区,全县有22个乡镇236个村(居),依据农普方案规定,226个村(居)纳入这次普查范围,农村普查区常住户有108068户、集体户390户,常住人口349119人;劳动力资源246134人,女性劳动力占49.6%,其中常住从业劳动力22451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91.22%,妇女从业人口占从业劳动力总量的50.03%,女性与男性就业比重相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展,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妇女就业规模日益成为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份,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男性劳动力外出就业逐年增多,出现了“男工女耕”的现象,妇女成为山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劳力。一是许多农村妇女特别是外出务工户的留守妇女承担起粮食等日常农业生产,保障农村家庭基本生活的需要,农忙时男劳力“候鸟式”回乡务农,平时依靠妇女管理。二是许多留守农村的妇女负责果茶种植的平时管理,施肥、喷药、采摘等季节性用工临时顾用;三是农业季节性用工增多,为农村妇女从事第一产业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如采茶摘柑时段,用工量增大,又适应妇女短期性、兼业性从业,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普"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常住户的就业女性,63.77%的妇女从事第一产业,可见山区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大军。

2、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妇女从业提供了就业空间。我县水果、茶叶和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从事农林牧副渔服务业的劳动力增多,生产性短工尤其是采茶摘柑的季节性用工需求增大,全县农村家庭户中有从事过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家庭达81200户,占家庭常住户总数的72%,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收入达4983万元,其中来自种植业服务的收入占95.68%。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短期性用工需求的增加,为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的短期性就业拓展了较大空间。

3、妇女就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外出务工增多。近年来我县农村妇女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劳动力就业逐渐向非农业转移,农村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逐步削弱,妇女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从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妇女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女性占36.23%,比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简称“一普”)的26.50%提高了9.73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外出务工增多,90%从事的是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企业对女工用量需求增大,山区农村妇女外出务工总量也在逐年增加。“二普”数据显示,农村妇女外出从业的比例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42.69%,女性外出劳动力就业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0.0259.3830.60

4、“大厂进园区,小厂进乡村”为农村妇女提供就近就地从业机会。永春县实施“大厂进园区,小厂进乡村”的策略,接受沿海发展的幅谢与对接,引办轻纺针织、服饰鞋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全县规模以上的轻纺针织、服饰鞋业的企业有53家,为妇女务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如南德针织时装有限公司针对我县农村妇女农时忙农,闲时做工,兼顾家庭的特点,在全县22个乡镇中的三分之二的乡镇创办了生产加工车间,工人达到2千多人,女工占95%以上,促进了妇女农闲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妇女家庭、农业生产与务工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目前,我县鞋服、针织进乡村的企业,雨伞日用品、篾香、纸泊等技术含量低的家庭式加工业,有效地推进了山区农村妇女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5、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人们重男轻女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女童入学率达到100%;从每年录取的大学生数看,我县每年女性录取于大学的生数由2001年的431名增加到现在的1千多名。妇女参政议政程度增强,据部门统计:全县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占22%左右,村级班子有女书记6人,女村主任7人;教育和技能培训持续开展,女性参加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增多,有效地促进了妇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全县有4272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农函大学习,有422名农村妇女被评为农民技术员职称。教育事业的发展,技术职能针对性的培训,妇女参政议政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具有科学知识的新一代女农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二、制约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意愿增强,就业总数不断增加,女性就业状况虽有很大改变,山区农村女性创业就业与沿海的县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妇女的素质、劳动技能,还是就业观念、就业层次以及信息的获取都存在着制约因素。

1、农村妇女创业少,就业层次低。我县山区农村妇女自己创业微乎甚微,从业的妇女几乎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随着农村男性外出务工的增多,大部份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的主劳力。从妇女就业结构的比例看,农村妇女就业层次比较低,全县农村妇女常住劳动力中,女性就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占女性就业总量的63.77%,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和经济收益相对偏低的农业,主要是简单的种养业为主,只有36.23%的人从事二、三产业,且多数女性从事的是简单体力劳动,就业加工类、商业服务业的居多。

2、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有难度。永春是农业县,劳动力输出大且男性居多,由于种植茶果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占很大的比例,90%以上的农户种植茶果,茶果的收入成为农民的主收入,茶果种植、生产和管理的用工量具有季节性。此外,农民视责任田为命根子,是农村家庭生活稳定的基本保障,男性外出就业创业、女性在家照顾老少、兼管农业生产的耕种家庭分工模式,农村妇女难于从责任田和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此增加了山区农村妇女向第二、三产业就业转移难度。

3、女性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农村妇女就业于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与文化素质有着必然的关系,文化程度越低,就业困难越大,且从事的工作也越趋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程度虽然比“一普”时有较大的提高,但与男性相比,受文化教育的女性基于小学居多,初中次之,受高中以上乃至大学教育程度的女性偏少,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就业难度,农村留守家庭的妇女年龄基本偏大,中年妇女居多,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接受能力弱,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只能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妇女从事二三产业。

4、山区女性就业空间狭窄。全县22个乡镇,236个行政村,具有平原,又有山区,镇村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也不一样,山区农村妇女需要农业、家庭、务工增收三兼顾,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只能是短期性兼业、灵活性用工,以农业为主,零星打工兼业性打工为辅,异地务工就业空间受到了限制,农村妇女企昐的是务工能做到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最好是就业不离家门的务工模式,然而适应这样用工的企业只能是来料加工的行业,且这样的企业少,就业岗位少,为此山区农村妇女农闲的劳动就业潜力难于挖掘和开发,就业空间就显得更加狭窄。

5、创业意识不强,就业欲望不高。山区农村劳动力输出虽占很大比重,但土地仍是农民的命根子,责任田仍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模式仍没完全改变,广大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劳力,特别是许多婚后的农村妇女承担着赡养老少照顾家庭的责任,家庭拖累使许多妇女走不出家门。许多农村妇女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敢闯的精神和自信心,大部份的中年妇女农闲时的就业,也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从事的只能是兼业的经营,短期的就业,现利的就业,极大地限制了女性农民的横向就业流动。

6、缺少就业有序转移的平台。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偏低,但山区的农村妇女具有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优点,随着城市城镇居民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家政、护工、保洁等苦、脏、累的用工需求比较大,很适应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大部份只需必要的培训就可上岗,但目前家政、护工的劳务基本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的零散就业、无序转移,缺少必要基本素质、基础常识和技能的培训,缺少供需双方诚信度、满意度的基础,缺少服务的基本规范,也缺少为山区妇女就业和用户牵线搭桥的平台。

    三、解决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山区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山区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低于男性,女性的就业与创业存在着较大差距,山区县区必须把握好有利机遇,在继续抓好对外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拓展就地就近转移的领域和空间,寻求就地就近转移的最佳途径。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农业内部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子。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男性外出务工经商,妇女成为山区农业的主劳力,但耕地资源有限,家庭承包分散经营,加上山区地理条件制约,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第一农业经济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路子,重点抓好农业八大基地(见文后注明)建设的持续发展,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收入。第二要加快农业生产深度、广度开发,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农民运销队伍、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农业现代化、科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意识,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意识、市场意识,引导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妇女的农业生产技能,增加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知识,提升农业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从而拓展农村妇女农业就业空间。

2、继续推进“大厂进园区,小厂进乡村”战略,发展“加工点+农户”的模式,就地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有季节性,空闲时间多,全县农村从业劳动力中从业三个月以下的占从业总量的28.05%,农村妇女从业时间短富余时间多,许多农村妇女希望做工不离家不离乡,时间灵活掌握,虽有灵活就业的欲望,但苦于无工可做,因此需要引办一些适合这个特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才能让农村妇女劳动力有一个弹性的就业空间,促进山区农村妇女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我县南德针织厂办厂用工策略值得借鉴,在全县的17个乡镇办了生产车间,扩散产品加工辐射腹地,用工95%以上是妇女,解决了二千多个妇女做工,作业时间灵活,用工避开了农业生产季节,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又吸纳和带动农村妇女劳动力大量就业,来料加工被人们称为“无围墙的工厂”,加工无需成本,就业门槛低,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受年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限制小,技能易普及,易掌握,好操作,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自由,是目前农村妇女最佳的就业门路。描准来料加工行业,走适应山区特点的“加工点+农户”的路子,实现家门口就业。能使农村妇女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良好的桥梁平台作用。

3、建立家政服务中心,规范家政服务市场,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创建适合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的家政服务系列服务项目,为妇女搭起供需就业用工平台,规范家政服务市场,扩展家政服务项目,提升家政服务规模和档次,将保姆职业进行市场细化,分成照顾产妇的“月嫂”,主做家政的“家嫂”、护理病人的“护嫂”,卫生保洁的“洁嫂”等,进行有关文明素质、劳动技能的针对性培训,短期提高妇女上岗就业技能,再逐步提高妇女家政工作的各种技能,使保姆这一普通职业成为山区家嫂服务领域的特殊职业,把家政服务打造成为一个产业,一个服务品牌,既拓展了山区妇女就业渠道,又有效挖掘山区妇女就业潜力,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4、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开展针对性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劳动技能。山区农村妇女就业困难,一是山高路远,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的地域因素,二是还未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习俗中完全摆脱出来,三是缺乏经济市场需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部份山区农村的中年妇女视野狭窄,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创业、就业的自信心,制约了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要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山区农村妇女从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技能;开展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的岗前培训,提升妇女对服装纺织、鞋帽等产品加工的技能,开展家政、护理、餐饮、保洁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妇女服务行业技能,在培训中必须结合素质、道德教育的培训,在增强妇女劳动技能的同时,树立服务行业中农村妇女的形象、服务质量,形成服务品牌,从而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5、加快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多方位拓展妇女就业空间。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必须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造有利环境,吸引企业入住,企业增多,产业增多,聚集效应就强,消费水平就高,就业空间就大,小城镇建设既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就业空间的基础。二是采取就地筑巢、引凤还巢的策略,鼓励有一定之长、有一定资金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有效推动妇女就业。外出务工的人员经过几年的积累,部份人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信息,他们回乡创业,将带回城市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新的时代精神,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方面给予优惠与支持,走输出——成长——积累——创业——回流发展的路子,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更多农村妇女提供就业的岗位。三是建立妇女就业供需信息网络。努力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就业信息渠道,畅通企业用工、妇女就业务工需求的信息源,使企业与劳动力有供需服务平台,促使劳动力流动灵活合理,劳动力资源配置符合市场需求。

6有效实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现在农村土地承包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山区边远的田地、以及受野猪侵害的影响,农村承包的耕地存在着撂荒的现象,必须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加速土地流转,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让一部份有条件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无后顾之忧地脱离土地;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向规模生产聚集,既满足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又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能从责任田中家庭中解脱,真正走向二、三产业的就业,成为农村新工人,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农民。

                  

注:农业八大基地为:芦柑、无公害茶叶、蔬菜、食用菌、畜牧、名优果、毛麻竹、用材林等八大特色规模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