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规模工业 增强南安产业聚集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7-15 00:00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规模工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水平高低的标志,是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我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产业聚集、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南安立志实现"双率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发展、创新、务实意识,全力推进沿海、东西溪沿岸、山区三个层面联动快速发展,加快 "工业立市"发展进程,规模工业的资产规模明显扩张,运营能力显著增强,对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作用愈益彰显,已成为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规模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资产规模扩张化。2003年,我市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工业")392个,比1998年增加174个,增长79.8%,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积极采取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合资联营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家底日益殷实,实力明显增强,企业资产聚集效应骤现。全市规模工业拥有资产总额113亿元,比1998年增长1.6倍,平均年递增21.3%;户均资产达到2883万元,比1998年增加911万元,增长46.2%。从资产增量上看,新增资产最多的行业是以石材、陶瓷为主的非金属矿制品业,其次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分别增加了26.9亿、10.9亿元、5.7亿元、5.0亿元和4.6亿元。从资产增速上看,居前五位的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增长3.8倍、非金属矿制品业增长2.8倍、金属制品业增长154.3%、纺织服装业增长100.5%、机械设备制造业增长98.0%。
2、经济总量扩大化。2003年,我市规模工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4.9亿元,比1998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9.7%,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有61家,而1998年不到10家。
3、产品销售外向化。各规模工业坚持内外贸并举,在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提高主导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外贸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2003年达到27.7亿元,占销售总值的23.8%,比上年增长25.0%,比1998年增长近两倍,平均年递增23.6%。
4、经济效益趋好化。近年来,我市各规模工业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强化内部管理,开展技术改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工作效益,企业的赢利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31.55,比1998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逐步好转;资产周转速度逐步加快;资产负债率稳定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利税10.0亿元,利润总额5.3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2.6倍和3.1倍;产品销售利润率由1998年的4.2%上升到2003年的4.6%;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7.5%上升到2003年的9.9%;成本费用利润率由1998年的4.5%上升到2003年的5.0%;200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46703元,比1998年增长50.8%。
5、非国有经济主导化。几年来,私营、三资企业不断发展扩大,非国有经济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2003年规模工业中非国有经济占91.7%,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8.7%,股份制企业占29.0%,集体企业占13.7%。
6、工业结构重型化。尽管近几年我市轻工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工业结构仍然朝重工业发展方向演进。2003年全市规模工业轻重比例由1998年的44.4:55.6改变为39.4:60.6,重工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7、优势行业集中化。近几年来,我市的建材、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水暖器材、机械设备等优势行业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溪石、宏发、东升、鹏程、康利等企业为代表的石材加工业;以协进、澳盛等企业为代表的陶瓷制造业;以南益集团、奇丰纺织、万家美等企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以贵格、金格、联兴、恒利等企业为代表的造纸及纸制品业;以中宇、申鹭达等企业为代表的水暖工业;以南安轴承、福山轴承、敏捷机械等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工业;以宏发食品、金穗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制造工业等支柱行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0%左右。
8、骨干企业大型化。一批对全市经济有较强幅射和带动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1998年,我市只有大中型企业3户,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也仅有3户,到2003年则拥有大中型企业22户,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5户。这25户产值超亿元企业的总产值为49.2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产值的40.5%。
9、主导产品规模化。通过扶优扶强,我市一批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产量居全省、全国前列。石板材产量全国最大,陶瓷、水暖、消防器材、雨伞、塑料日用品产量居全省前列,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机械等行业也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0、区域工业特色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六大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域,即:官桥、水头、石井、柳城的石材、陶瓷区域;洪濑、梅山、美林的纺织服装鞋帽区域;仑苍、英都、溪美的水暖、消防区域;诗山、码头的造纸区域;丰州、霞美的机械电子区域;省新镇的塑料日用品区域。
二、影响规模工业发展壮大的因素
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工业立市"的一系列战略措施,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规模工业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有较大幅度提高,纵向比取得长足进步,但横向比(与晋江市对比)规模工业在数量、规模、经济效益、创名牌能力、重点骨干企业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如表)。

南安市与晋江市规模工业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南安市 晋江市
企业单位数 392 1039
大中型企业数 22 94
产值超亿元企业数 25 100
户均销售收入 万元 2931 4032
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 39.6 67.2
纳税上千万元企业数 3 52
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 131.55 166.01
全国驰名商标 1 4
省著名商标 21 53
中国名牌产品 0 5
省名牌产品 22 40
造成我市规模工业数量少、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有: (一)
企业管理机制严重缺陷
我市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属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居多,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加大了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我市大部分企业属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由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许多企业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严重短缺,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三)企业之间关联度低
由于我市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差,没有能够形成使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格局,因而难以把小企业纳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资产链、技术链和品牌链的协作体系之中,难以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科技创新作用较弱
从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规模工业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不到40家,只占规模工业的10%,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经费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较低,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也较低。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即使一些技术水平稍高的企业,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境外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技术在外情况比较突出。
(五)区位优势发挥不够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与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厦门相邻,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南安籍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众多,其中不少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对家乡事业建设一贯是热心地支持,对我市的经济建设也起到很大作用。但我市在吸引利用外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未能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地理、地缘和人缘优势,成效不尽人意。截止2003年,我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3亿美元,只有晋江的四分之一,石狮的二分之一,且外资的主要来源是港澳台地区,投资规模普遍较小,投资上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很少。
(六)资本分流现象增多
随着全国各地的对外开放,国家着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开发,以前我市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了各地加快经济建设的热情和步伐,招商引资活动如火如荼,一些地区利用低廉地价、减免税费、简化投资手续等优惠手段,吸引了我市一部分企业前往置地办厂,企业搬迁外移现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分流了我市的一部份投资资金。
(七)企业融资难度大
我市的工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短缺经济的特定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大量的企业生成与外延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造成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金的短缺严重妨碍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规模扩张。
(八)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滞后
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土生土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比较普遍,不敢闯、不敢拼,最终免不了被市场淘汰。量大面广的从业人员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对做大做强我市规模工业的建议和思考
工业经济是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导力量。市第十届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实力南安、活力南安、魅力南安",加快南安"工业立市"进程,加快南安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和认识我市规模企业的发展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率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加快培育重点企业。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竞争潜力
在私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我市,要实现工业的再次飞跃离不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加大,传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过渡,实现企业组织形式和机制的创新,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把企业搞活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当前,急需要改变"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和"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推进企业强强联合,实行股份制管理体制,使企业的所有权从单一股权向多元化产权转化,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科学有序。通过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制度性完善,促成约束监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彰显机制活力,使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管理决策与竞争型市场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高,激活企业竞争力。 (二)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打造龙头企业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发挥项目带动的聚集效应。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行业,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带,而大项目对保持一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市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所在。针对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大项目对经济发展支撑的状况,急需加强对大项目的开发和储备,按照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筹划,尽快启动一批高竞争力和高带动力的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对为数众多但效益低下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有限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中去,在每个行业中选择若干家较大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结合大项目的建设,发展大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制造业的外向度。必须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实施大开发战略,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并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市外、境外、国外的投资,进一步增强我市工业发展的动力。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人缘和劳动力优势,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注重产业链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进一步增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开辟出口新渠道,实现工业制成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三)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产业在我市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是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市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市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首先,要坚持投资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要继续坚持实施项目投资带动战略,抓住扩大投资不放松,着力引导各种资金投入主导产业,同时搞好投资结构的调整,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避免过度投资,而是以提升改造为主,提高产业的创新、发展及综合竞争力。其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市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大力发展产业关联较高、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巩固和提高工业竞争力。着力淘汰一批质量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的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优化工业企业结构。第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行业要树立大投入、大产出、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避免"小打小闹",着力做大做强石材、陶瓷、纺织服装、水暖、造纸、食品、塑料制品、机械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通过高起点改造、多元化重组、低成本扩张、国际化经营,实现超常规发展。
(四)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名牌战略
市场经济是一个推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一个企业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培育、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而具有独特、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技术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我市要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增强产业聚集,建设先进制造业,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还要积极引进和依靠外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的环境和氛围。要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和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进一步做大已经拥有中国弛名商标和福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高、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市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五)打造特色工业园区,促进南安产业聚集。工业园区建设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运用大项目的拉动效应,吸引众多企业入园,发挥投资聚集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并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南安产业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一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科学管理;二要坚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中心城镇为依托,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要注重层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入园的企业,尽可能使我市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四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打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目前,我市要着重抓紧成功科技园、滨海工业园区、扶茂岭工业区和仑苍水暖工业园区建设,整合各类乡镇工业园区,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聚集和带动作用。
(六)发挥专业市场辐射作用,增强产业集群的影响
市场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产业流的汇集场所,专业市场的建设对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推动力。要加强对专业市场的规范管理,提高专业市场档次,严格控制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专业市场。继续推进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食城、福建环球家具城、泉州花卉城、仑苍水暖城、闽台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市场交易规模、信息交互能力和物流配送水平,促进产业、生产基地、市场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撰稿:陈建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