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半年惠安县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7-19 00:00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惠安县统计局
(2004年7月14日)
今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因素增加并呈现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投资强劲,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对外经贸形势良好,财税增收,金融运行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实现"双过半"。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据初步核算(下同),上半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96.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增长率比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36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56亿元,增长15.5%,增幅比第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9%,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5%,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7.6:56.6:35.8,总体上看,上半年我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我县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年全县计划发展的30个特色农业基地得到了全面落实。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全县已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三个农业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针对粮食生产新形势,我县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思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力度,以绿色食品为出发点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正朝着"新、特、外"发展,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据统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1.9%,产量为5.77万吨,同比增长3.8%;二是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肉蛋奶产量2.31万吨,同比增长1.3%。三是以养殖为主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弥补了近年来海洋捕捞减少的产量,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4.45万吨,比上年同期略有增加。
(三)工业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水平下滑。
继续实施"工业年"活动,整合工业园区,加强工业基地载体建设,以工业生产和民生产品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经济工作的重点,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电、用工等困难问题,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开工情况良好。上半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3.8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三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9.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6%。上半年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用电快速增。虽然今年来我县工业生产受到限电供应的影响,但上半年全县累计工业用电仍然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1-5月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10%,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391.57。四是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74%。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下滑。从1-5月份的统计资料看,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3.10%,比去年同期下降7.28点。从经济效益的七项评价指标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三项指标有所改善,其余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下降23.28个点,总资产贡献率下降2.28个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2.2个点。亏损企业62个,亏损面达15.3%。
(四)投资力度态势良好,制造业投资成为热点。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项目带动战略作用明显。今年,我县确定涉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点项目146个,年度计划投资37.88亿元,是近年来项目和投资量最多的一年。3月至4月落实月,我县各级各部门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检查、协调、督促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的用地报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关键问题,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高,进度快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7亿元,同比增长21.1%,比去年同期提速4.2个百分点,其中月报口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9.98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完成15.99亿元,增长17.8%。农村投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重点投向第二产业。上半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达82%;企业投资成为农村投资的热点,上半年全县农村企业固定投资完成额13.08亿元,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81.8%,比去年同期增长63%,成为今年上半年我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制造业是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向,上半年全县农村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2.59亿元,占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8.8%,主要是厂房和生产设备投资,两者合计占制造业投资的95%。制造业投资快速增加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
(五)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物价持续上升。
今年来我县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上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3.05亿元,增长16.1%,其中县级零售额增长17.2%,比县以下零售额增幅高1.9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餐饮业市场零售额大幅攀升,上半年全县可实现餐饮业零售额2.46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各行业之首,与批发零售业相比高出15.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除了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拉动外,还主要得益于零售新业态的出现和专业市场的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县超级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集蔬菜、水果和新鲜水产品等超级市场于一体的新的零售业态逐步发展起来,极大地方便了我县广大居民家庭购物,同时也以其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带动了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大幅增长。
市场物价持续上升。上半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0%,已跨入103%的警戒线,也超过全年102%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上半年累计食品类价格上涨9.8%,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5.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9.9%,禽蛋涨价18.2%,水产品涨价9.0%。烟酒类价格上涨3.5%,其他商品及服务价格涨跌幅度相对较小。
(六)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今年来,我县外资外贸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外资增势猛、总量大,质量高。上半年新批外贸项目32个,合同利用外资7640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6656万美元,分别增长3.2%、89.0%和40.0%。二是市场开拓力度大,产品出口态势良好。外贸出口市场在巩固传统的日本、东南亚、香港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向欧盟、北美等市场拓展,在国家出口退税下调的情况下,我县产品出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据海关统计资料表明,1-5月全县完成出口总值755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其中出口欧盟和北美的产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和26%。
(七)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健发展
上半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82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3.4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和26.2%, 财政收入中税性收入与非税性收入均有较快增长,主体税种中营业税和所得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3.4%和21.5%。全县财政支出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重点项目支出快速增长,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036万元,增长84.6%。
6月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90.9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88亿元,增长12.4%,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分流储蓄减弱。股市二级市场行情近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接影响了基金、债市的收益,使广大居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欲望减弱而转向储蓄存款。受国家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各金融机构对信贷投入的对象以及所扶持的行业更加审慎,各项贷款延续二个月负增长,本月开始止跌回升。6月末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为46.85亿元,与上年同期比中长期贷款增幅较大,增长26%,而短期贷款受宏观政策影响继续呈下跌趋势。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领域。全县金融系统现金收入165. 3亿元,现金支出170.9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5.64亿元,同比增长53.0%。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初步核算上半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6.0%;1-6月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9亿元,同比增长12.4%,居民人均存款7263元,比上年同期多增803元,增长12.4%;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845元,比上年增长7.4%,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长,上半年我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此外,农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5.6%。二是税费改革以及一些涉农收费项目的清理、减免、取消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上半年,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仅为3.4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5元,下降88.3%。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形势良好,而且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电力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工业限电卸荷,使原本就存在用电负荷剧增的工业尤如雪上加霜,部分企业接单减少,或不能按时交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誉,不少企业为了按时完成订单,用自备电源发电生产,不但加大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影响了产品质量。此外,由于限电,部分新上项目无法如期投产,企业因此开工不足等。二是部分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生产成本加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三是人才短缺和科技创新滞后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县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高素质管理人才欠缺的问题更加显现。科技创新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四是企业熟练工仍然缺乏,企业用工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困难的矛盾并存。长期以来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一直是困扰我县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服装包袋、鞋业及电子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用工无法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特别是一线熟练工人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招工难,农民就业难"的两难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造成招工和就业两难的真正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差,年龄偏大。企业所欠缺的工人是要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却集中在35岁以上且没有一技之长的大龄人,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五是企业流动资金趋于紧张。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账款以及成本上升挤占利润空间,致使流动资金日趋紧张,其中以小型企业尤其突出。据统计:截止5月末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余额为21.74亿元,其中"两金"占用达9.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所占比重为41.7%,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净额高达5.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产成品占款3.36亿元,比增18.8%。
三、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以上问题说明,宏观调控的任务仍很繁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监控。当前要继续认真贯彻和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把握好调控节奏和力度,着力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建立在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上,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要加大用电规划,分类调控用电。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用电规划的有效管理,适时分类(企业事业)掌握电力供需状况并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电力供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确保重点企业和支柱企业用电。二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原材料涨价给我县的优势传统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要应对这种局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研制新产品开拓新项目,在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利因素影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以降低企业运行的外部成本,同时,企业内部必须加强会计成本核算,节约原材料和管理费用开支。三是按需强化技能培训,分类转移农村劳动力。政府要积极引导组织职业学校、劳动服务部门和企业开展协约化技能培训,联合开办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短期业务技能培训班,对农村中青年妇女进行相对简单的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疏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招工和就业"两难的矛盾。四是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增强信贷资金扶持力度。针对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成品对流动资金的占用;金融机构要着力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切实发挥信贷投放对地方经济增长积极而长效的助推作用,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下半年政府应该出面构架平台,协调"银企"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企业的信贷力度,"洽谈一批、签贷一批、落实一批"信贷项目,扭转贷款增长速度连续下滑的趋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