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流动人口现状与城镇发展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6-08 00:00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人们习惯上将这部分人称作流动人口。晋江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就晋江市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构成和迁移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人口的流量
一般地,流动人口是指自出生以来,居住地发生了跨乡(镇、街道)变动而户口未迁入的人口。即凡是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或者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均统计为流动人口。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基础数据分析表明,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止,晋江市流动人口总量达54803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7.05%,其中在晋江市内流动的人口为21456人,省内市外流动的人口为113849人,省外流动人口达412730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5.31%。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差别,我市流动人口在各镇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流动人口分镇迁移状况

单位:人、%  
镇别 流动人口总量 占总人口的比重 占流动人口的比重
合计 548035 37.05 100
青阳镇 54276 41.02 9.90
安海镇 43670 27.61 7.97
磁灶镇 22176 19.46 4.05
陈埭镇 153167 67.51 27.95
东石镇 39655 30.00 7.24
深沪镇 27942 39.35 5.10
金井镇 27878 34.93 5.09
池店镇 47780 48.54 8.72
罗山镇 31847 27.27 5.81
内坑镇 10093 15.37 1.84
龙湖镇 24856 24.35 4.53
永和镇 24502 28.48 4.47
英林镇 34023 44.63 6.21
紫帽镇 1834 13.03 0.33
西滨镇 4336 77.00 0.79
注:安海镇包括安平开发区,池店镇包括清蒙开发区,罗山镇包括良种场。
上表表明,迁入陈埭镇的流动人口总量达153167人,占全市流动人口的27.95%,居首位;五个现代小城镇(即陈埭、青阳、安海、磁灶、东石)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57.08%。
(二)流动人口的流向
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看,迁入晋江市的流动人口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1、流动人口以省际流动为主。从晋江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在全市548035人的流动人口中,省内迁入的流动人口只有135305人,仅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4.69%;而省外迁入的流动人口达412730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5.31%。
迁入晋江市的流动人口,全国各地都有,但又相对集中地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湖北、重庆、贵州6个省,从这六省份迁入的流动人口为374451人,占省外迁入流动人口的90.73%,占全部流动人口的68.33%,其中仅从江西迁入晋江市的流动人口为156633人,占省外迁入流动人口的37.95%,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8.58%,排第一位,其他省份迁入晋江市的流动人口详见表2。
2、流动人口多从乡村流向城镇。不论是省内还是省际流动,人口多从乡村向城镇流动已成为我市流动人口的主流。从迁出地类型看,晋江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地区,从农村迁入我市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93.28%,而来自城镇的流动人口仅占6.72%。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省内流动人口来自城镇的为11.82%,比省外流动人口高6.97个百分点;相反,省内流动人口来自农村的为88.18%,比省外流动人口低6.97个百分点,具体见表3。农村人口的流入,已成为晋江市廉价的劳动力大军。

表2 流动人口来源状况

单位:人    
省 份 流动人口 省 份 流动人口 省 份 流动人口
合计 548017 广西 2667 宁夏 142
省内 135305 江苏 2428 上海 122
省外 412712 陕西 1378 海南 89
其中:江西 156633 云南 1050 新疆 75
四川 93926 山东 960 内蒙古 52
安徽 41094 广东 942 西藏 45
湖北 31471 山西 304 北京 27
重庆 25836 河北 237 天津 20
贵州 25491 黑龙江 219 青海 15
湖南 14479 吉林 186    
河南 9214 甘肃 182    
浙江 3282 辽宁 164    

表3 流动人口迁出类型构成

单位:%    
类别 农村 城镇
流动人口合计 93.28 6.72
省内流动人口 88.18 11.82
省外流动人口 95.15 4.85
注:本表农村指乡和镇的村委会;城镇指街道和镇的居委会。
二、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一)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全市流动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4.12%,女性人口占45.88%,男性人口高出女性8.24个百分点,性别比为117.94,大大高于全市户籍人口性别比103.07,也高于常住总人口性别比109.17。流动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偏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市支柱产业大多是建材陶瓷、鞋塑服装、糖果食品、五金机电等适合于男性从事的行业。
分年龄段来看,0-14岁阶段,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生,性别比为121.73,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外出打工者往往将男孩带在身边抚育,而将女孩放在老家由长辈照看的原因,致使这一年龄段的性别比较高。15-24岁阶段,这个年龄段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8.38%,男性人口比例为48.42%,女性人口比例为51.58%,性别比为93.86,女性多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该年龄段流动人口从事餐饮服务业、商业的女性人数较多,而同年龄段的男性则在读高中和大学的比例较大而外出打工的较少所致。25-59岁阶段,该年龄段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7.48%,男性人口占这阶段流动人口的59.76%,女性人口仅占40.24%,男性人口高出女性19.52个百分点,性别比为148.48。在这个年龄段上,由于结婚、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等因素的影响,女性迁移的势头相对减弱,而男性迁移流动的阻碍因素则较少,流动量相对较大。60岁及以上年龄段,男性流动人口占67.30%,高出女性34.6个百分点,性别比达205.77。

表4 流动人口性别构成

单位:%    
年龄别 占流动人口比重 男性比例 女性比例 性别比
合 计 100 54.12 45.88 117.94
0-14岁 3.75 54.90 45.10 121.73
15-24岁 48.38 48.42 51.58 93.86
25-59岁 47.48 59.76 40.24 148.48
60岁及以上 0.39 67.30 32.70 205.77
(二)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以劳动力为主体,年龄结构较年轻,主要集中在15-34岁青年年龄段,该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5.10%。在全市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所占比重为95.82%,这就为晋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从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例来看,0-14岁少儿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为3.75%;65岁及以上老年流动人口仅占0.20%;则流动人口老少比为5.32%。作为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年龄中位数而言,我市流动人口则为24.61岁。按照国际上通常使用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判断(详见表5),通过计算,晋江市流动人口这四项指标分别为3.75%、0.20%、5.32%和24.61岁,因此晋江市流动人口基本上属于成年型前期。

表5 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单位:岁、%    
类型 0-1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年轻型 40以上 4以下 15以下 20以下
成年型 30-40 4-7以下 15-30 20-30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30以上
(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
晋江市流动人口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主体,超过全部流动人口的一半,高达60.39%,居首位;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7.97%;其他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依次从高中、中专、未上过学、大专、本科、扫盲班、研究生(具体见表6)。从省际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比较反映出,省外迁入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层次人口比重高于省内迁入流动人口水平,高出10.89个百分点;除研究生程度持平外,其他文化程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小学、扫盲班、未上过学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都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依次分别低0.50、1.96、6.16、1.03、0.14、0.15、0.9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省外与省内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状况基本相似,其构成都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体现出流动人口以中等文化层次人口为主,而低文化和高文化层次人口都较少。

表6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受教育程度 流动人口合计 省内迁入 省外迁入
未上过学 1.41 2.10 1.15
扫盲班 0.21 0.32 0.17
小学 27.97 28.07 27.93
初中 60.39 52.41 63.30
高中 5.71 6.47 5.44
中专 2.82 7.33 1.17
大专 1.15 2.59 0.63
本科 0.33 0.70 0.20
研究生 0.01 0.01 0.01
(四)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可以反映出迁入地劳动力市场以及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如果将从业人员简单地划分为智力型(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和体力型(包括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和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两类,那么晋江市流动人口是以体力型为主,这类人员占流动就业人口的96.43%;其中尤其是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流动就业人口的87.04%。而智力型从业人员较少,仅占流动就业人口的3.57%,特别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更少,只占0.36%(详见表7)。

表7 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单位:%%    
类 别 流动人口合计 省内迁入 省外迁入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0.36 0.85 0.21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31 6.35 1.04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0.90 2.39 0.43
商业、服务业人员 8.21 15.99 5.76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1.18 2.36 0.81
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 87.04 72.06 91.75
从省际流动人口从业状况来看,虽然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都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但两者的职业特征仍存在明显差异。省内流动人口中智力型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省外流动人员高出7.91个百分点,而从事生产和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则比省外流动人口少19.69个百分点。
三、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
(一)流动人口迁移的宏观因素
流动人口迁移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在多数情况下,流动人口迁移是基于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满足,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预期发展前景,从而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一步,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79.5亿元,"八五--九五"十年间年均递增3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6万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24.8:52.8:22.4调整为3.8:55.0:41.2。200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7亿元、153.6亿元、115.2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1.1倍、19倍、31倍,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趋向现代化。至2000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95亿美元,累计已投产"三资"企业1723家。这种以非公有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支撑,这就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晋江市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就业环境,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美好的预期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流动人口的迁入。
(二)流动人口迁移的微观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是流动人口迁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具体到每个人,则迁移原因各有不同。对于个人来说,流动人口迁移是基于对迁出地、迁入地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迁移障碍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后,作出的慎重决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迁移原因所依据的指标有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和其他原因等9项。各项指标的迁移人口情况可以归纳为表8。

表8 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构成

单位:%%%    
迁移原因 流动人口合计 男性比例 女性比例
务工经商 87.47 91.53 82.68
工作调动 1.00 1.16 0.83
分配录用 0.60 0.62 0.59
学习培训 0.96 0.71 1.26
拆迁搬家 0.34 0.34 0.34
婚姻迁入 0.13 0.25 6.55
随迁家属 4.14 3.27 5.19
投亲靠友 0.96 0.72 1.16
其 他 1.40 1.40 1.40
从迁移原因构成分析,晋江市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7.47%,其次为随迁家属,所占比例仅为4.14%,第三是婚姻迁入,只占3.13%。如果将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简单地分成经济型(即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和非经济型(即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其他)两类,则可从表8中看出,在非经济型的流动人口中,女性人口明显多于男性,比例达66.86%,性别比都少于100,尤其是婚姻迁入,基本上是女性,所占比例高达95.66%,其性别比仅为4.54;投亲靠友、随迁家属等也是女性人口居多,比例分别为57.78%和57.59%。经济型流动人口中则以男性为主,比例达56.59,性别比例都高于130。说明经济型流动人口是以男性劳动力为主,同时也说明男性更具有迁移性,在工作方面的适应性更强。晋江市的流动人口正是以经济型为主,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89.07%。这些经济型人口的流入,改善了晋江市的劳动力结构,成为我市劳动力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四、流动人口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现代城镇化首先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的,具体讲就是人口由农业转向工业的经济过程。晋江市的城镇化发展也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吸收了本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使之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化,而且还吸收了50多万的外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吸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城镇化道路,在学术界称之为"晋江模式"、"晋江经验"。
(一)流动人口对城镇发展的积极影响
1、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随着晋江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加快了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在1992年由于晋江撤县建市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大大地促进了晋江市的非农人口的较快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991年的9.9%,上升到2000年的13.2%。但是还应该看到,虽然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这一数据还不能完全反映出晋江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全部情况。第一,这只是一个行政管理上数据,还有许多人实际已经从农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但是没有统计在非农业人口中。第二,这个数据只包括了户籍在晋江市的人口,而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实际上也是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
2、保障了城镇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供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度的劳力人口,适度的人口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晋江市每年数以万计的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劳动年龄人口,在全市548035人流动人口中劳动力占95.82%,而且劳动力群体又以青年为主,占85.10%,这些流动人口已成为晋江市各个产业、行业生产的主力军。
3、带动了城镇区域的商业繁荣。大量流动人口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他们一方面靠勤劳挣得收入,另一方面又会相当部分的收入用于衣食住行等活动上,从而为城镇商业、饮食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活力。与此同时,流动人口还形成了巨大的购买力,他们在返乡时,通常会购买一些物品回家,由于人数众多,总的购买力十分巨大,从而为城镇的市场繁荣和商业发展做出贡献。
4、提供了城镇特殊行业的廉价劳动力。随着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城镇中的一些"脏、累、重"而待遇又不高的行业如建筑、环卫、拾废利旧等都是城镇人口所不愿意做的,则需要聘请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从而活跃了这些特殊行业,也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流动人口的消极影响
1、加大了人口压力。大量的流动人口迁入,使晋江市成为全省常住总人口最多的市县,人口高度聚集,人口重负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2、增大了计生工作的难度。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规模庞大,尤其是有一些怀有躲生、逃生、抢生动机的妇女夹杂在流动人口人群中,且多居住在城乡交接部,无疑增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难度,出现了"超生游击队"的现象。
3、增加了刑事犯罪率。流动人口人群复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绝大部分是为施展个人抱负、寻找发展机会、靠诚实劳动获得收入的流动人口,也有一小部分是专门乘流动之机从事制假贩假、抢劫偷窃,进行流动作案。这就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安的因素。
4、增多了劳资纠纷。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地城镇居民面前是弱者,其权益如工时、工资乃至人身安全等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劳资纠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事件也日渐增多。因此,保护流动人口的正当合法权益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人口的大量迁移流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对原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其难以适应迁移流动新形势的需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而消极影响则是问题的次要方面,并且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来克服的。
课题指导:施荣蝉
课题负责:洪国延
课题组成员:洪国延 唐建新 施文勺
谢长春 庄军勇
执 笔:洪国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