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字看晋江建市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6-08 00:00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晋江市统计局
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晋江人以此为契机,加足马力,加快发展,弹指十年间,使晋江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199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升至第10位,连续9年雄居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建市十年,晋江经济以年均32.9%的速度发展。其中,建市后的前五年,即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3.8%、76.3%、78.2%、29.2%和20.9%,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97年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及基数较大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8.0%、15.8%、10.1%、8.4%和9.0%。
2001年,晋江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54亿元,占福建省的1/14,是1991年的17倍,经济总量超过省内4个设区市。2001年农业总产值18.53亿元,比1991年增长61.2%,年均递增4.9%;2001年工业总产值501.06亿元,是1991年的18倍,年均递增33.3%;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85.06亿元,是1991年的22倍,年均递增36.4%。从人均拥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看,1991年晋江市人均GDP只有2065元,不足300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1993年达到6657元,首次超过800美元, 1998年达到25146元,超3000美元,2001年达到29508元,是1991年的16倍,年均递增31.6%。
公共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继1989年首次突破1亿元、1992年超2亿元后,1993年至1999年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2001年每年净增3亿元。2001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是1991年的9倍,年均递增25.2%,建市十年累计财政总收入77.15亿元;2001年财政总支出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是1991年的5倍,年均递增18.2%,建市十年累计财政总支出40.87亿元。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001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9951元,比上年增长10.4%,是1991年的4倍,年均递增14.9%;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40元,比上年增长2.8%,是1991年的5倍,年均递增17.6%。全市累计有12个镇、317个村(居)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标准,分别占镇、村总数的80%和82.6%。截止2001年底,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6辆、摩托车106辆、电视机140台(其中:彩电130台)、洗衣机34台、电冰箱93台、空调20台、抽排油烟机21台、组合音响43台、影碟机87台、摄像机6台、移动电话96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200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3.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9%,是1991年末的12倍,平均年增长28.2%。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机制趋于完善,2001年,全市征缴养老保险基本金4022万元,比增67%,发放2306万元,比增57%,参加社会统筹人数达到5100人;全市共有3192户、7413人享受社会生活最低保障。
1、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过十年来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91年的23.5:57.4:19.1调整为2001年的3.7:55.3:41.0,全市近85%的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接纳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万劳动力来晋江就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培植农业龙头企业30家,带动基地建设2.5万亩,有2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1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10亿元,是1991年的3倍,年均递增12.4%。工业在调整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1年工业完成增加值168.08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业、电子机械、塑料玩具、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已具规模,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如鞋、食品、建陶等在全国、全省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1年完成增加值124.37亿元,是1991年的36倍,年均递增42.9%。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2001年全社会公路旅客周转量30135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30569万吨公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创增加值41.63亿元,金融保险业创增加值9.02亿元,邮电通讯业创增加值2.09亿元;文化教育、科技、信息、旅游等行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2、外向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利用侨乡优势,依靠"三闲"起步,办起第一批民营企业,迈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晋江撤县建市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国家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大批三资企业涌入晋江,掀起了晋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又一高潮。近年来,晋江市更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开发建设了五里、安海湾、晋南三大市级工业园区和26个镇级工业园区,为外资企业入驻提供了宽松的投资环境。2001年全市三资企业总产值达2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是1991年的31倍,年均递增40.7%。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829家,实际开业投产1790家,总投资(含增资)57.76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含增资)49.51亿美元,约占福建省引进外资总量的1/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46亿美元。外商投资方式日趋多元化,从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合作开发、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直接投资方式。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达17.85亿美元,约占福建省的1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8%,出口规模较1991年扩大21倍。目前,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
3、经济体制创新灵活。十年来,以股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晋江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创新,一批发展机制活、经济效益佳、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01年底,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达2.21万家(含个体),从业人员40.31万人,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85.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业总产值4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出口交货总值138.3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市16个镇(场)中,陈埭、安海、青阳三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超70亿元,磁灶镇超50亿元,英林、龙湖两镇超40亿元,东石、罗山、池店、深沪四镇超30亿元。企业经济性质甄别加快,股份制改造工作稳步推进。目前,累计完成甄别的企业1759家,占应甄别企业总数的36%;已组建股份有限公司8家,其中恒安集团1998年在香港上市获得较好效益,被《亚洲货币》和《国际资本回顾》杂志分别评为1998年度"最佳上市项目"和"香港最佳集资项目";凤竹公司通过上市辅导验收,亲亲集团也已申报验收,七匹狼等多家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4、经济质量全面提高。十年来,晋江市企业历经市场竞争的磨炼,规模化、集约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意识、形象策划、人才引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200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3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集团)55家,超千万元企业5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1.9%(2001年统计年报),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1.5%,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95.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品利润率6.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产品利税率11.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现已组建企业集团51家、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26家。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分别是恒安集团的"安而乐"卫生巾、安踏集团的"安踏"运动鞋、浔兴集团的"SBS"拉链和七匹狼公司的"七匹狼"服装),中国名牌产品3个(分别是安踏集团的"安踏"牌运动鞋、爱乐服装鞋业公司的"爱乐"牌运动鞋和泉州寰球公司的"亚礼得"牌运动鞋),省名牌产品30项、著名商标34件,共获质量体系认证证书170张,产品质量认证证书74张。
5、市场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已形成地域市场、国内市场、边贸市场、国际市场和对台(金)贸易市场并举的市场体系。2001年底,全市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饮食业法人机构296个、网点14500个,集贸市场19个、专业批发零售市场10个(工商局注册批准),当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2.73亿元,是1991年的9倍,年均递增24.5%,陈埭鞋材、磁灶陶瓷建材、罗山社店食品、永和石材、福埔汽车机电、安海糖烟酒等市场已成为专业化的区域性龙头市场。同时,上千家企业在全国70多个大中型城市建立了6000多个常设专柜和销售点。会展经济迅速崛起,晋江市除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洽会外,还联合国家级的行业组织,在晋江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的专业展会,先后成功举办了4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3届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和2届全国陶瓷(晋江)博览会,有效地扩展了市场空间,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鞋都"、"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陶瓷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电子商务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开通了中国晋江企业网和鞋业、陶瓷石材、食品、汽车等专业网站,全市有4000多家企业上网,不间断地向国内外市场发布产品信息。
二、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十年来,晋江市集中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加强以市政建设为龙头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和市政五大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扩大,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投产和投入使用,制约经济发展的瓶劲得到缓解,投资硬件进一步优化。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0亿元,比上年增长8.7%,是1991年的16倍,年均递增32.2%,十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0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9.45亿元。
1、立体交通基本形成。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15个镇的高等级水泥公路网,2001年市域公路通车里程达1532公里(包括未列养),公路密度达到陆域每百公里236公里,名列全国前茅。其中:高速公路22.7公里,国道11.9公里,省道37.8公里,县级公路239.7公里,乡村道路727.4公里。现有客运汽车站5个、客运企业6家、出租车企业1家,拥有客运车辆441辆;各种货运站、搬运服务企业36家,拥有各种营运货车辆16054辆。建成深沪、围头2个万吨级码头,19个500~1000吨级泊位码头,200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20万吨。1996年自筹资金建成4D级泉州晋江机场,目前已开通14条国内航线和香港、马尼拉临时包机,2001年旅客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48.1万人次和8082.8吨,跻身全国149个通航机场的前50位。
2、供电供水能力充足。全市建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输变电站10座,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柴油机发电厂1座,2001年全社会供电量达到31.2亿度(不含泉州市直供区),比上年增长17.7%,占当年全省用电量的1/12。建有市、镇两级自来水厂17座,日供水量19.5万吨;新增市区20万吨自来水厂基本建成,晋南106万吨引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3、邮电通信超前发展。2001年底,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35万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泉灵通)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电话(含固定电话、泉灵通、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3部/户。全市80%的行政村(居)实现电话入户率60%以上,成为全省首批"电话市"之一,其中,电话3万户镇2个、2万户镇5个、万户镇6个。2001年,全市电信业务收入4.40亿元,比上年增长6.8%;邮政业务收入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4、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1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9.84万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绿化、卫生、照明、电力、燃气等设施逐步配套和完善,"五纵三横"的城市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市区第二水厂、垃圾处理场、竹园居住小区、阳光广场、迎宾广场、体育中心、大剧院、金融中心等一批市政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园林绿化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47平方米,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8%,燃气普及率达到9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人均拥有公共道路面积18.5平方米。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工贸小区建设初见成效,村容村貌整治扎实推进。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晋江市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武术之乡"等称号,通过省级文化先进市验收,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晋江刑警大队被国务院授予"特别能战斗刑警队"称号。
1、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十年来,晋江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投资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01年底,全市普通中学54所,比1991年增加28所,在校生71388人,比1991年增加40023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生9393人;普通小学323所,在校生12842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幼儿园364所,在园幼儿27677人;成人技校培训毕(结)业68379人,青壮年非文盲率98.7%;当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8492名,其中大学生(包括本科和专科)2071人;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9799人。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为9.16平方米和5.94平方米。继1997年创办厦门大学晋江学院之后,于2001年又创办了泉州中营职业技术学院。
2、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5%,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1年,三项科技经费投入1260万元,占财政支出2%;1996年以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64项,落实科技经费34亿元。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等高新项目和精细化工等石化中下游产品等均有较好的发展。2001年,全市累计培育出60家科技先导型企业,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扎实推进产学研结合,注重高中级人才引进。先后与中科院、中国专家网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1996年以来,已引进各类人才5600多人,其中高级人才1000多人,1999年设立了全国县级首家的晋江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已有10位博士后入站工作。
3、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文学、南音、戏剧、书法、灯谜、音乐舞蹈在全国或省比赛中屡获名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戏剧创作持续繁荣,传统喜剧《金魁星》入选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香港神州艺术节正式演出节目,获文化部"文华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木偶神话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节目奖"。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现有市级文化馆1个、镇级文化馆15个、专业剧团3个,电影院14个;市属图书馆1个,总藏量20万册、件;市级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4800件。广播电视迅速普及,全市实现村村通电视,有线电视进村(自然村)率达100%,入户率达到68.5%,网络规模和质量走在全省县级电视台前列。
4、卫生条件大大改善。2001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6个,其中:市属医院3个、镇卫生院18个、其他5个;拥有病床数199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0张,比1991年增加6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63人,其中:医生677人,护师、护士40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964人。2001年全市人口死亡率为5.01‰(注:该指标及后面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公安部门统计数字),各项健康指标居全省前列。卫生设施投入加大,建成全市"120"急救网络,新建中医院门诊大楼和晋江市医院综合大楼;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晋江市医院、晋江市中医院先后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市防疫站被评为"县(市)级一等站",全市15个镇的初级保健工作全部达标,有50%以上卫生所达到甲级卫生所目标。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公民无偿献血和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5、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十年来,晋江市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加快体育人才培养,促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性体育运动协调发展。全市现有市级体育场、体育馆各1个,训练场3个,篮、排球场4个,游泳池(馆)8个,室内体育馆14个,排球场27个,门球场68个,高尔夫球场1个等。十年来向各级大专院校、体工队、体校输送各类运动员超过100人,多人次在全国、全省、泉州市的综合类比赛和专项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晋江市农民男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农运会篮球比赛蝉联三届冠军;晋江市输送的运动员李冬英代表国家队参加第十三届亚运会,获女子帆板国际470级冠军,并于2000年9月代表国家队参加了在悉尼举行的27届奥运会OP470级女子帆船项目比赛,获第18名,成为晋江有史以来输送的第一个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
6、可持续发展上台阶。计生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1年人口出生率为8.90‰,比上年下降1.27个千分点,比1991年下降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89‰,比上年下降1.18个千分点,比1991年下降8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7.54%,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建筑陶瓷行业烟尘污染综合整治、制鞋"三苯"废气整治以及电镀、漂染、制革、再生纸等四大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成效显著;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都得到了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结合"创卫"积极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切实抓好城市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执笔 谢长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