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1--3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6-08 00:00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今年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非典"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县经济在去年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预计,1-3季度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幅加快1个百分点,并呈逐季加快的趋势,第三季度比第一、二季度分别加快2.5和0.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75.60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45.77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8.6和4.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4%、66.5%和33.5%。从各产业的发展速度看,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明显快于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使第三产业的瓶颈制约问题继续得到缓解,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同期9 : 57:34调整为8.2:57.2:34.6, 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产业化态势良好。
预计1-9月实现农业总产值18.97亿元,增长0.8%。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粮食作物面积下调,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春夏粮食播种面积38.61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13.3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产0.67万吨,下降5.6%;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肉蛋奶类产量达3.53万吨,比去年增长1.2%;林业生产发展较快,今年来造林面积达0.8万亩,同比增长27%;水产养殖持续发展,水产品总产量为22.51万吨,同比增长3.6%。
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全县建成8个总面积5万亩的走马埭式的现代农业示范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得到扶持发展,年加工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3家。冬春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一批重点海堤、水闸、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以及渠道清淤整修工作进展顺利。冬春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850万元,投入劳力65万工日,完成工程量60万立方米,加固海堤9.5公里。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制造基地集群优势明显。
预计1-9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02.81亿元,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全县工业用电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增幅高于全县用电量的3个百分点。制造业基地集群优势明显,一是支柱行业不断壮大。石雕石材、食品饮料、服装包袋鞋业和五金机械业等支柱行业不断壮大,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惠泉啤酒、达利食品、中绿公司被评为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中国石雕之都"申报已通过国家级专家组的实地考评。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1-9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0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社会工业产值36%,拉动全县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3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
(四)项目带动效果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预计1-9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3亿元,增长22.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63个重点项目已开工投建56个,开工率达88.9%,完成投资额10.5亿元。青兰山原油码头、斗尾大型修船厂、外走马埭塘头围垦、山前核电站等重点前期大中项目又有新进展。
(五)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
1-9月份全县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1项,协议利用外资10136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662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5.9%、51.0%和14.8%;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本年新投产企业27个,"三资"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5.26亿元,同比增长16.5%;新批外资项目以外商独资为主,呈现出外资来源广、项目结构多元化、外商独资比重大、项目履约率高,投资规模较大等五大特点。外贸出口市场有了新的拓展,欧美市场出口增长强劲,日本市场出口保持相对稳定,l一8月份外贸出口(海关统计数)为12577万美元,比增13.2%,外贸出口总量仍然保持全市前列。
(六)旅游、消费品市场稳健发展,物价总水平小幅回升。
依托崇武"一城三湾",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惠女民俗风情游"被列入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崇武西沙民俗风情园、赤湖省级森林公园已投入营业,崇武古城风景区完成国家4A级旅游区验收工作,大鹏酒店、海峡酒店、东南大酒店、花园大酒店三星级评定工作顺利通过初检。投资近2亿元、全长32公里的惠崇惠黄旅游快速通道已全面峻工;惠女广场、中新花园、科山公园、溪滨公园、崇武文化广场、辋川迎宾广场的建成和洛阳古桥海丝广场加快建设,使旅游设施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点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泉州第五届旅游节于2003年9月在惠安成功举办,给我县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促使我县旅游业在继今年受"非典"影响后,又有了新的起色。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预计1-9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6亿元,增长14.9%;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仍保持较快发展,实现零售额22.79亿元,增长15.5%,餐饮业克服了今年来"非典"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月明显加快,1--9月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6亿元,同比增长20.2%。
市场物价由降转升。预计1-9月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0.5个百分点,扭转了自2001年来连续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呈现小幅回升的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2%和5.0%,在居住类价格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幅度最高为7.7%,近年来困扰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压力有所缓解。
(七)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认真落实《惠安县增收节支奖惩办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强化税收征管,财税收支增幅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1--9月财政总收入为7.7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为4.3亿元同比增长35.3%,预计全年可突破10亿元大关。从收入性质看,税性收入比非税性收入增长较慢。在地方级收入中,税性收入2.13亿元,增长13.9%,其中营业税增长幅度最大,为15.9%,增值税和所得税分别增长1.9%和3.6%。非税性收入1.6亿元,增长35.7%,其中行政性收费增长3.3倍,罚没收入增长49.7%。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企业收入下降50.7%。财政支出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8.6%,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15.4倍,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0.6%,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增长11.8%,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1-8月金融运行总体呈现稳中见快的发展势头,存贷大幅增长,现金投放增加。截止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8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0.03亿元,增长11.2%,存款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贷款投放明显加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为42.49亿元,增长31.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势迅猛,贷款余额为3.41亿元,比年初增加近1亿元。现金投放继续加快,1-8月累计投放现金6.33亿元,同比增长33.6%,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保证经济快速运行的资金需要。出现经济、财政、金融信贷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八)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园区科学整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续建投建旧城改造总投资4.2亿元,在建及拟建总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额5124万元,县域中心集镇旧镇区改造已进入实施阶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同步开展。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激活了房地产开发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住房消费热点的形成。预计到9月底,全县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工业园区科学整合,各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及工业园区工业发展项目193个,总投资35.43亿元,目前全县已开工和拟开工的项目总投资达22.82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经济特色的石材石艺、食品饮料、针织服装鞋业、机械电子等产业支柱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迅速升级,促进了各类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进展以及实行用电同网同价等农村减负增收新举措的推行,在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也给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1--3季度我县农村经济在上半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据我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3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借贷收入)为392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我县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现金总收入的65.4%;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继续呈恢复性增长,1-3季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为12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二、
经济运行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前三季度全县国民经济在去年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和大项目偏少,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下滑,经济效益指数下降。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3%,比去年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98亿元,同比下降0.5%,全县3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中有31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9.6%,亏损面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未走出困境。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下降,使企业上缴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50.7%;三是"非典"对外经贸产生的滞后性影响开始显现,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加剧,对我县支柱产品服装、鞋类等出口产品影响较大,1-9月全县实际利用外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受出口退税滞后、市场和外贸体制等因素制约外贸自营出口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农副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结构性矛盾,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工人短缺;五是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份额减少,1-9月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性收入仅占55%,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展望全年,全县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我县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阶段的经济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要加快科技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扶持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二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过硬的优势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帮助企业解决通关和质量认证问题,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应付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挑战,减少"入世"带来的冲击。三要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引导企业增资扩营和技术改造,开发适应国际竞争的新产品。
(二)大力培植新的税源,减轻我县财政压力。
针对当前形势,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升级,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经济增长源,挖掘潜在税源。一是拓展旅游、保险、文化娱乐休闲和社区家政服务业的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切实做好人才、技术的引进和科技的推广,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植新经济增长源和新税源。三要扶优扶强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税收稳步增长,提高税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减轻财政压力。
(三)努力消除"非典"疫情的滞后影响。一要扎实抓好企业生产经营。要应对省、市电网因干旱缺电造成对工业生产、企业经营带来影响,科学调度,挖掘潜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厉行节约,努力做好生产经营不受影响。二要针对"非典"过后市场复苏的机遇,争取订单,挖掘潜力,努力保持产销两旺。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搞好资本运营,扶持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挥行业排头兵作用。要扶持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鼓励技术创新、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一批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三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应对"非典"滞后影响,对部分有市场但经营暂时萎缩、资金临时周转困难的企业,要积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对餐饮、旅店、旅游、娱乐、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出租车等行业,要认真兑现减免政策,同时大力培育体育保健、教育、房地产、现代通讯、日用化工、网络、汽车等消费热点。
(四)扩大增量,拓展市场,努力确保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认真落实省、市、县鼓励扩大出口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效应,千方百计增加外贸出口。一要抓重点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扩大出口增量。要在巩固原有针织、服装、鞋帽箱包、石木雕制品、工艺品、五金钟表等产品出口的基础上,着力开拓农产品、建材产品的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商品增长点。二要加大外贸出口政策扶持力度。人民银行要协调各商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利率。三要千方百计开拓出口市场。积极引导外经贸企业运用商品展洽、参观考察、电子商务等各种形式,积极寻找商机,多结识一些客户,多接一些订单,多拓展一些新市场,多出口一些新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