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七十五载,踔厉奋发奔赴未来
时间:2024-10-08 15:47 浏览量:
保护视力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泉州人民艰苦奋斗、筚路蓝缕,从落后走向振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小康,泉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泉州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发展成就引人注目,昂首踏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经济规模跨越增长,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一)经济规模跃上万亿 

  泉州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约七成税收、八成地区生产总值、九成技术创新成果、九成城镇就业和九成企业数量。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17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782倍,年均增长10.6%;人均GDP达到13.71万元,比1949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8.7%。 

  (二)发展效益持续提高 

  泉州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1949年的707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018.47亿元,年均增长13.8%。企业效益不断提升,1980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仅1亿元,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218.61亿元。 

  二、经济结构逐年优化,产业转型向新提质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泉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历经“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调整过程。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2.4∶9.0∶28.6调整为2.1:53.2:44.7。 

  (二)农业生产能力提升 

  泉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92亿元增加到474.20亿元,年均增长4.3%。 

  (三)工业体系日益完善 

  泉州工业从以手工业为主,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36个行业大类和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工艺制品、纸业印刷、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等九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835万元增加到5681.29亿元,其中,1993—2023年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 

  泉州第三产业从以交通、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逐步形成现代物流、创新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的服务业行业体系。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441.55亿元,占GDP比重44.7%,创历史新高,比1949年提高16.1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1.16亿元增加到6271.34亿元,年均增长12.3%。 

  三、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数字经济提速增效 

  (一)创新驱动有效赋能 

  泉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00.1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30%提升至1.65%。2023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84家,近三年年均增长43.8%。 

  (二)“数字泉州”加快推进 

  泉州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把“数字泉州”作为重要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全方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8月中旬,全市累计共建成5G基站27420个,是2019年的52.9倍,规模居全省第一。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3个,居全省前列,总投资400亿元以上。 

  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一)县域经济协调推进 

  泉州勇当区域协调发展主力军,各县(市、区)充分挖掘集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区划重构、聚城畅通、聚湾强心,加快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设,市区集聚作用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共促。2023年,全市各县(市、区)人均GDP最高与最低的比值由2003年的2.58收窄至1.91。 

  (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泉州深化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实施“聚城畅通”工程,城乡建设融合发展。1979—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5%。2023年末,泉州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173.6平方公里,环湾建成区面积从2014年的197.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3年的2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79%,比1978年提高62.59个百分点。 

  五、绿色经济全面开发,生态文明成效卓著 

  (一)生态文明稳步推进 

  泉州坚持生态立市、环保立市的发展理念,致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泉州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并获命名,建成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2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比重达96.2%。 

  (二)绿色能源加快发展 

  泉州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06—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2.3%,年均下降3.0%。“十四五”中期,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序时进度目标。 

  六、开放格局不断拓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对外贸易量质齐升 

  泉州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奋力推动海丝重要门户建设,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599.29亿元,按美元计算,1980—2023年年均增长23.2%。 

  (二)利用外资突飞猛进 

  泉州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全市外商投资总额1988年突破1亿美元,1992年突破10亿美元,2023年达到22.59亿美元。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泉州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3年末,全市经营主体总数达152.77万家,比1979年末增加150.87万家,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 

  七、共享普惠倍速扩面,民生福祉提质加码 

  (一)居民收支稳步增长 

  泉州城乡居民收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持续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606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5元增加到2959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90年的1239元增加到3711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4年的262元增加到21920元。 

  (二)公共服务日益延展。泉州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2023年末,全市小学由1952年的27所增加至1228所,普通中学由1952年的8所增加至336所,高等教育学校增加至18所;拥有世界级“非遗”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6项,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1.48平方米;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726.28万人,创历史新高,参保人数、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风雨兼程七十五载,踔厉奋发面向未来。泉州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泉州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昂扬“爱拼敢赢”精气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泉州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