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33-0400-2004-00003
    • 发布机构:泉州市统计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04-02-27
    • 内容概述: 泉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泉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2-27 00:00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以及高温干旱和台风灾害等困难,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城市三大建设,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比预期好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初步统计,2003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13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增幅达到99年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6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734.8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60.72亿元,增长11.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52.8%、40.4%调整为6.1%、53.3%、40.6%。人均生产总值为184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227美元。 县域经济取得新的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最发达100县”。经济景气大幅回升,第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达128.33,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企业生产经营呈现稳定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达到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用电量达141.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用电106.94亿千瓦·时,增长19.0%。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5.9%。

        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1.1%,消费品价格下降0.3%。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食品类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9%,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3.0%。

        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累计减少审批项目618项,减少面52.65%,下放合并220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6.05万人,新增2.92万人。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6家企业完成改制,“惠泉啤酒”股票成功发行。计有3家企业在国内公开发行股票,有10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达到32家。

        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27个街道和55个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全年新就业人数14.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59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859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6%。培训农村劳动力4.5万人。全市年末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有35.59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25.04万人,比上年新增0.67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3.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07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有4003人领取失业救济金;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 21.32万和 21.29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业经济效益尚未得到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差距拉大。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多数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工业支撑力强的大项目不多,能源原材料对经济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及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62 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水果和经济作物产量平稳增长。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0.3:29.7调整为69.0:31.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87万亩,比上年减少 17.86万亩,下降5.5%;粮食总产量100.16万吨,比上年减少4.52万吨,下降4.3%;水果产量42.99万吨,增长1.3%;茶叶产量2.63万吨,增长10.6%;蔬菜产量104.81万吨,增长3.3%;食用菌产量3.52万吨,增长14.2%;油料产量5.0万吨,比上年下降2.1%。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6.78万亩,比上年减少22.6%,其中,荒山造林4.08万亩,增长40.9%。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2.16万亩,下降33.8%。新封山育林面积12.9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8.7%。

         畜牧业和水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2.56万吨,增长3.2%,其中,肉类产量27.36万吨,增长2.7%;蛋品产量4.51万吨,增长6.6%;奶类产量0.69万吨,增长5.0%;肉猪出栏数283.57万头,增长2.8%,年末生猪存栏数157.70万头,增长1.6%。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6.9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4.60万吨,增长1.4%,淡水产品产量2.32万吨,下降2.9%。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60.06万吨,增长1.9%;海水养殖34.54万吨,增长0.5%。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灌溉面积171.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4.55万亩,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5.23万亩,年末达到节水灌溉面积72.23万亩,除涝面积31.55万亩,盐碱耕地改良面积7.6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8.98万亩。已解决农村饮水人口165.09万人。全市水电发电量12.09亿千瓦时,比增6.58%。

        乡镇企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64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2099.45亿元,增长14.9%;完成出口交货总值515.73亿元,增长14.3%。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42.36亿元,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0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9.8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1.6%,比上年增长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770.26亿元,重工业产值369.54亿元,分别增长30.6%和36.6%;在各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产值118.83亿元,增长16.6%;集体工业产值77.84亿元,增长3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647.52亿元,增长31.0%;股份制工业产值212.54亿元,增长37.0%;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44.63亿元,增长36.0%。 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731.43亿元,增长3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2%。其中,机械制造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分别增长41.9 %、41.9%和35.9%。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行业完成产值175.12亿元,增长3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4%。其中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159.89亿元,增长28.8%;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15.23亿元,增长59.2%。

        工业经济效益再上新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0.73,比上年提高7.45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4.68%,提高1.2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41 %,提高6.7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8.91%,提高0.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0693元/人,提高5096元/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7次,加快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96%,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9 %,下降0.6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0.74亿元,增长31.9%,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6.4%、29.4%和25.1%。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8亿元,增亏0.27亿元,比上年上升1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29.7%,下降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02万元,减亏60万元,比上年下降2.3 %。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有301家,完成建筑总产值84.55亿元。全年施工工程4604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166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6.1%,房屋施工面积1527.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5%;房屋竣工面积525.2万平方米,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0%;更新改造投资48.19亿元,增长10.7%;房地产开发投资39.13亿元,增长36.1%;其他投资22.83亿元,下降4.7%;私人建房投资8.37亿元,下降11.7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0.26亿元,增长20.6%。 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75亿元,增长54.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2.96亿元,增长30.0 %,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61.84亿元,增长29.6 %。制造业中,石油化工及炼焦业投资增长2.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39.4 %,纺织业投资增长21.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8.69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69亿元,增长29.0%。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年住宅完成投资25.99亿元,增长4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07亿元,增长33.1%;其他房地产投资完成7.59亿元,增长25.4%。商品房施工面积524.05万平方米,增长23.6%,其中新开工面积266.10万平方米,增长43.7%,竣工面积151.28万平方米,下降25.9%;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28.14亿元,增长33.0%;实际销售面积151.76万平方米,增长18.9 %,其中住宅销售131.92万平方米,增长25.7%,个人购买面积占89.6%;年末空置房面积为53.68万平方米,下降20.3%。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其中沿海大通道完成投资9.11亿元。大坪山隧道及接线道路工程、沿海大通道丰泽段、惠安段、晋江段、南安段、江滨路、泉安路泉州大桥南侧至晋江城标段、省道307线北峰至丰州段、安溪县城区二环路、泉州市电网建设、永春龙门滩四级电站一期工程、石狮市垃圾焚烧处理厂、泉州师范学院一期工程、泉州市清蒙科技工业区西片区市政配套工程、泉港科技工业园区(中心工业区二期)市政配套工程、南安市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30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后渚大桥、江滨北路、旧城道路拓改工程(城西、城北环路拓改)、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溪二环路、泉州湾通道航道整治工程、德化涌溪四级水库电站工程、晋中220KV变电站、石狮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泉州商贸学校、泉州市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等十三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心城市54个城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城西环路、城北环路、国道324线华大至体育中心路段拓改、津淮街东段拓改、荀江路、江滨公园、西湖公园西大门等工程已完工;江南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排涝泵站、江滨路等基本完工。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8.2平方公里(含泉港区4.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继续改善。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67.18公顷,总绿地面积达1599.4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742.94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2.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82平方米;市区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为190.1公里,营运车辆471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477.8万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92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3765万立方米,用水人口61.29万人。村镇建设有力推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全年拆除旧房129.7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56.7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44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120公里,改建公路320公里,铺设水泥路面41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70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691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8289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0公里、101公里和415公里,公路密度达96.4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营运汽车总数29017辆,其中客运班车4546辆(含出租车1603辆),货运汽车24471辆。公路客货运输受“非典”影响下降。全年完成全社会公路客运量858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0.0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5.5%和6.8%;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4715万吨,货运周转量51.39亿吨公里,分别下降5.0%和6.4%。全市拥有海运船舶335艘,总载重46.4万吨,全年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835.08万吨,货物周转量115.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和25.3%。铁路运输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613.4万吨,货运周转量7201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9.5%和31.9%;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28.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761万人公里,同比分别下降20.4%和6.8%。晋江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89.30万人次、货邮量14474吨、航班起降9449架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9.3%、23.9%和22.9%。

        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510万吨,比上年增长18.24%;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1万标箱,增长50.14%,其中国际集装箱完成3.47万标箱,增长13.4%,内贸集装箱运输完成37.53万标箱,增长52.61%。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邮政收入4.07亿元,增长5.2%;电信业务收入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02.63万门,比上年增长24.1%;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66.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14.36万户,分别比年初净增49.84万户和40.14万户,分别增长23.0%和23.0%。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10.90亿元,增长14.9%;县的零售额29.75亿元,增长14.8%;县以下零售额168.68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24.34亿元,增长12.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25亿元,增长13.1%;其他行业零售额39.74亿元,增长11.4%。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零售额220.49亿元,增长12.1%,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3.9%,比重与去年持平;私营经济零售额75.38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18.4 %,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零售额2.93亿元,增长9.7%。 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企业平均毛利率为7.6%,比去年上升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销售利润率4.7 %,上升0.2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7.25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总值19.16亿美元,增长24.9%;进口总值8.09亿美元,增长31.0%。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4.44亿美元,增长30.1 %;加工贸易出口4.72亿美元,增长11.15 %。从出口国别看,对非洲和亚洲的出口分别为0.70亿美元和8.67亿美元,分别增长31.18 %和27.13 %;对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为4.67亿美元、3.81亿美元和0.99亿美元,分别增长36.56%、15.71%和0.13 %。全年实现全社会出口交货总值5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

        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按原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904项、投资总额23.3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0.9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4%、59.0%和60.4%;外商实际到资9.94亿美元,增长21.0%。按新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合同外资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4%;外商实际到资9.04亿美元,增长10.1%。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23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在新签利用外资合同中,投向第一产业的合同金额0.19亿美元,下降33.33%;投向第二产业的合同金额14.23亿美元,增长20.59%。外商投资企业当年开业投产388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升有降。全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8项,比上年下降86.4%;合同金额41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3.3%;共完成营业额1909万美元,下降22.5%;全年派出人员1383人,增长7.5%;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有2737人,比上年末下降6.3%。 旅游业持续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泉州旅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4.5万人次,增长8.0%。其中,国内游客762.3万人次,增长8.7 %;受“非典”因素影响,境外游客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年接待过夜境外游客39.5万人次,下降24.3 %。境外游客中,外国人及华侨3.7万人次,下降21.3 %;港、澳同胞32.2万人次,下降24.0%;台湾同胞3.6万人次,下降28.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9.9亿元,比上年增长9.2%,旅游创汇2.73亿美元,同比减少1.8%。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执行良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03亿元,比上年增收10.47亿元,增长26.5%;加上上划中央“三税”收入54.98亿元,全市原口径财政收入合计完成105.01亿元,比上年增收19.51亿元,增长22.8%。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4.8%,其中,教育支出18.01亿元,增长23.7%;科技支出1.14亿元,增长22.9%;另外基金收入1.96亿元,基金支出1.68亿元。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共组织各项收入108.71亿元(包括上交中央、省级、市县级的各项税收和规费),其中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税收收入40.63亿元,增长20.9 %;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60.06亿元,增长20.0 %,其中,税收收入60.01亿元,增长20.0 %。

        金融运行稳定,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23.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3.34亿元,增长2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1.35亿元,增加116.77亿元,增长19.6%;企业存款189.17亿元,增加54.84亿元,增长40.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97亿元,增长3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8.13亿元,增加96.82亿元,增长27.6%;中长期贷款余额173.08亿元,增加60.32亿元,增长53.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4.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1亿元,增长42.9%;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4.28亿元,增加0.80亿元,增长5.9%。全年现金净投放83.7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1.70亿元。银行结汇26.98亿美元,售汇3.72亿美元,净结汇23.26亿美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 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9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2.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28.6%;支付各类理赔款3.94亿元,增长29.2%,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33亿元,增长28.1%;人身险各项给付支出2.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4%。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质量监督

        科技进步与创新继续推进,科技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被科技部评为“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实现“四连冠”。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永春县、惠安县、德化县、安溪县等10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其中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5万人,比上年增长8.8%。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全年新增孵化企业20家,孵化企业总数达103家;新认定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5家,全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发展至33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有20家企业被批准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12家;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03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新增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1家,市级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总数增至51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共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59项,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7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7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2003年度福建省重点新产品计划;有1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有43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市长特别奖1项,科技创业奖3项,科技协作奖2项,科技进步奖37项。新成立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全年专利授权1702件,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数达7622件。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87项,比上年增加241项,合同金额1.5亿元,增长87.5%。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高等学校14所,各类高校招生2.39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在校生5.54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泉州医高专、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德化陶瓷学院获准今年秋季正式招生。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18.78万人,增长4.62%,招生8.10万人,增长14.13%。初中在校生38.09万人,招生12.61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82%;小学在校生68.95万人,一年级招收流动人口子女近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8%;幼儿园在园幼儿13.29万人,招生7.4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81.97%。特殊教育在校生1.02万人。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50所,在校生6.79万人。全市报考普通高校总人数4.16万人,各级各类高校录取我市高考考生3.02万人,录取率72.7%。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年质量监督部门共抽查2369家生产企业的产品2732批次,合格率82.83%;抽检流通企业2304家商品2701批次,合格率83.80%。全年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企业443家,累计已有1066家企业取得证书;全年新增18家企业的25种产品取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全市累计有98家企业273种产品取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全年有18家企业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家企业取得OG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70家企业申办3C认证。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732台件。全市有32家企业36项产品申报采用国际标准。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累计拥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6项,累计34项;新增福建省名牌产品28项,累计拥有97项。年末全市拥有驰名商标6件,著名商标119件,知名商标249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弘扬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第二届国际童声合唱节、纪念施琅暨清延统一台湾32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预备清单,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南音”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完成文本和专题片报送;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剧目人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批文艺作品分别获第十二届伊朗国际传统戏剧节“金小丑奖”和全国第二届“金狮奖”、首届“红梅奖”、第十二届“群星奖”、第三届“蒲公英奖”等奖项;惠安、晋江、德化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市博物馆新馆、海交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竣工。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站150个。

        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323 个,其中,各类医院57个,卫生院139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24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29人,其中医生5941人。年末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38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310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93.4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7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七届市运会,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00条,申办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取得阶段性成果,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基本完成。2516家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对辖区内1215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检查,对其中54家排污企业进行关、停、取缔、限期整改。沿海地区已建成8个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达1.5 %以上。各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保持稳定,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晋江流域水质监测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7.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0%以上,城市、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泉州城区内沟河水质达到Ⅴ类标准,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0%。 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各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个,森林公园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3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4.63%。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7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7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6.3‰。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城镇老年福利机构41个,床位532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497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43个。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41个。城市有1.7万人、农村有4.5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分别增加0.3万人和0.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5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39元,增长19.3%。农民人均纯收入5195元,比上年增长6.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5元,增长11.9%。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2.45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1%和42.3%,分别比上年降低5.1个和1.6个百分点。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9台、洗衣机95台、电冰箱102台、摩托车99辆、空调器144台、家用电脑40台、微波炉60台。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4台、摩托车89辆、电冰箱46台、洗衣机34台、固定电话99部、移动电话87部。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不断深入。全年新增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乡镇(街道)21个、小康村233个;宽裕型小康乡镇(街道)累计54个、小康村累计1091个。

    注: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金门县。

        2、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4 、本公报泉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5、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1月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更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可用行政区名字作定语,如我市的GDP名称改为“泉州市生产总值”。

    附表一: 2003年各类价格比上年上涨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 1.1
    其中:城市 0.1
    农村 1.9
    其中:食品 1.2
    粮食 4.2
    油脂 7.1
    肉禽及其制品 1.8
    -2.6
    水产品 -1.1
    菜类 -2.5
    烟酒及用品 0.1
    衣着 -2.7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9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0.3
    交通和通讯 -3.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1.7
    居住 0.4

    附表二: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3年比上年增长%

    原煤 69.05万吨 -8.6
    铁矿石原矿量 38.12万吨 157.6
    原盐 12.99万吨 29.9
    发电量 16.80亿千瓦时 6.7
    糖果 3.42万吨 36.7
    方便面 5.82万吨 46.9
    罐头 0.91万吨 156.0
    味精 2.53万吨 15.2
    啤酒 44.49万吨 -1.8
    化学纤维 13.21万吨 8.3
    纱 0.46 万吨 96.0
    布 6.56亿米 14.7
    服装 3.24亿件 35.9
    皮鞋 1.41亿双 41.8
    家具 818.73万件 54.8
    机制纸 9.25 万吨 23.1
    机制纸板 10.21万吨 48.2
    工艺美术品 56.26亿元 16.2
    原油加工量 357.11万吨 6.9
    汽油 103.48万吨 7.3
    煤油 5.24万吨 6.4
    柴油 147.38万吨 0.2
    液化石油气 21.72 万吨 3.9
    烧碱 4.42万吨 26.2
    化肥 1.80万吨 -23.2
    塑料制品 7.34万吨 12.1
    花岗石板材 346.95万平方米 34.3
    日用陶瓷 4.35亿件 35.7
    生铁 32.03万吨 65.6
    钢材 41.99万吨 -15.2
    电话机 474.5万部 16.6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