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演变。产业结构的状况综合地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具体所处的阶段。十年来,泉港无论是三次产业总量结构的调整,还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泉港经济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十一五”,泉港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在新的历史阶段,泉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新的内涵,面临新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近十年来,泉港经济长期的较快增长以产业结构的快速转换为基础的,泉港经济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十年来,泉港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第二、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005年泉港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10.3:62.5:27.2,而在1996年三次产业构成为31.8:48.1:20.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不断下降,十年期间,下降了2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显著上升,上升14.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比重快速上升,比1996年上升了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稳步上升,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
(二)支柱行业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九五”和“十五”期间,城市配套设施、公用基础设施、公路、港口、石化、商贸及房地产行业相继成为高增长行业、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加速增长。泉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九五”为31亿元,“十五”则达到了110.87亿元。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泉港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35%左右。2005年,泉港实现石化工业产值158亿元,比1996年石化产值新增加125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以上,全区现有超亿元的石化工业企业5家,在建投资超千万元的石化项目上16个。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点,他在增加全区经济总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增加财政供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五”期间,泉港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6亿元,房地产行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十年年均增长20%以上。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十年来这两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在年均23%的水平上高速增长。石化、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及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推进泉港区城市化进程、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拉动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业内部结构单一布局有所突破。“九五”期初,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2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8亿元,其中石油加工业实现工业产值8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6.4%,可以说“九五”时期,石油加工业成为支撑泉港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而“十五”期末,全区工业结构单一的布局已发生较大的改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8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95.3亿元,其中石油加工业111.7亿元,占比为57.2亿元,比重下降了39.2%。“十五”时期,泉港工业总体发展状况是以石油加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统筹粮油加工业、服装制鞋业、石材加工业的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逐步融合。“九五”期初,泉港还没有一个工业园区,为尽快改变工业结构单一给全区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性的影响,区委、区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开发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把企业引进工业园区。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全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已形成规模,产业集群开始融合。如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工业区和临港工业区现已成为泉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特别是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皮革集控区,现有投产的皮革企业9家,在建的企业十几家,实现了皮革产业群的不断融合。
十年来,泉港的经济发展进程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现阶段泉港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泉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引进外部技术资源为我所用,短短10多年中产业结构迅速升级,与收入上升和需求转变相适应的化工、粮油加工、交通运输业及商贸等产业成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和规模好于“九五”期间。这些新的主导产业的迅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用外部资金和引进技术。但泉港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同时,传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中小企业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十五”期间,泉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在上升,但从“十一五”期间全面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大局出发,泉港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泉港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大力推动,住房需求和有关投资需求的空前增长,引起对土地、煤炭、石油及建筑原材料的大量需求,由于原材料市场近时期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引发企业生产成本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强,导致泉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能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泉港大力发展石化行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且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场未能及时投入使用,对泉港的生态环境是及为不利的。泉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
(三)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泉港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2005年,泉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与泉州市平均水平8.1%相比,泉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显偏低。泉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滞后性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的状况相比,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需求。在一些服务业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提高。多年来,泉港作为欠发达地区所特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从2004年起,泉港企业开始出现“民工荒”,表明以往报酬水平下的劳动供求平衡必须要打破,这将带动工资水平总体上升。此外,泉港目前可利用建设的用地约3.7万亩,其中近50%涉及居民搬迁或农田保护。另外,泉港是一个可用能源资源缺乏的地区,人均耕地仅0.15亩。土地瓶颈问题已直接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增长后劲。首先是影响新增项目的落户,使2005年的合同外资增幅慢于往年;其次是影响现有项目增资扩产;同时,由于国家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也会使地价上升,从而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扬。
三、当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放在了重要地位。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好这一要求,对正处于工业化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泉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五”以来,泉港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长,呈出现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的,资源约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嬗变,它意味着: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为此,我区必须要加快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及科技创新,加大工业技改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全面提高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在产业延伸、产品拓展中壮大支柱产业。要加快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的培育,把石化中下游产业引进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减少社会成本的负担,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抑制重复建设,降低能源消耗,坚决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比现在下降20%的目标。
(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近年来,燃料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推进成本上升,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资金和土地的短缺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资源紧缺的警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条根本出路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通过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二是加大集约利用土地,把部分有存在“圈地”行为的企业坚决回收,大力发展用地少、能耗小、效益高的企业,对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引进园区,以提高我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循环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工业相比,现代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区的进一步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泉港要坚持大服务、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切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具体措施上:一是在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时,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地位。二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利用石化滨城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开放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三是加强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建设与完善,重点要扩大农村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
(四)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形成临港产业聚集。把发挥港口优势和加快港口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一要建立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港口加工业,扩大石化工业基地的规模,培育壮大石油、海洋化工、粮油加工上下游产业集群,利用港口大进大出的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二要构建港口现代物流体系,以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带动金融、保险、代理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当前,要着力推进重点港口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港口发展规划,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特别要重视将港口后方陆域尽量纳入规划控制范围,以留足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用地,为未来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创造条件。
原作者:泉港区统计局:吴文辉
来 源:综合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