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洛江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结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抓转型、调结构、强基础、促改革、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趋升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1.主要指标平稳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商品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10.9%、16% 、15.3%、17.5%、13.3%、23.6%、29.6%、8.8%,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7、2、9.5、8.1、3.3、1、9.6、20.2、0.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口商品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幅进入全市前三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等3项指标增速进入全市前五名。第四季度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前三季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出口商品总值全年增速较前三季度分别提高0.1、1、29.3个百分点。
2.经济总量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6亿元,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4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2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19亿元,增长6.7%。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3%提高到2.4%,高于下一位次县(市、区)由18.68亿元扩大到20.59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21.04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15.3%,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对比中,超过的县(市、区)由4个提高到5个,进一步实现赶超进位。
3.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1:72.4:25.5,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5%,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创2014年以来的新高。重点行业发展支撑能力增强,机械装备行业做大做强,全年产值131.39亿元,增长13.1%,占全部规上产值的25.3%;卫生用品行业产值20.08亿元,增长29.3%,新增长点作用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步伐加快,房地产业增加值8.27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4个百分点;在入住配套加快完善情况下,消费领域呈现明显上升势头,限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67.29亿元,增长32.7%。
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1.制造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91亿元,增长10.9%,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全年产值519.2亿元,增长15.3%。智能装备产业加速集聚,企业数增加到21家,全年智能装备企业实现产值109.03亿元,增长31%,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4.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产值比重超过20%。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5亿元,增长3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2.6%。
2.建筑业贡献能力提升。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9.3%,对GDP贡献率达7%,比去年提高4.1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13.65亿元,增长30%,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1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186.4亿元,增长30%;安装工程产值完成26.5亿元,增长20.7%;装饰装修产值完成13.2亿元,增长24.5%;其他建筑业产值0.73亿元,增长812.5%。房屋新开工面积414.65万平方米,增长34.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2.9万平方米,增长47.6%。
3.服务业多元并进发展。深化“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19亿元。汽车服务业连片拓展,引进汽车4S店、分销商、零售门店、二手车经销商等30多家,2018年限额以上汽车销售额达17.67亿元,增长19.3%,占全部限上零售的78.3%,拉动全区限上零售额增长51.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保持持续上升势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1.12万平方米,增长22%。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25.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5个百分点。生态旅游魅力提升,全区接待游客人数达16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电子商务业持续壮大,全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超50亿元。
三、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1.企业发展效益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2.57%,比上年同期提高32.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7.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57亿元,同比增长17.5%,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在效益提升的同时,生产效率也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4.12万元/人,同比增长14%。全年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2%,下降率位居全市第一,超额完成年度下降目标。
2.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54元,比上年增加2370元,增长8.8%,增速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73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6元,增长9.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20523、9336、3341、2888元,工资和经营收入是收入主要来源。
3.财政收入质量向好。税收收入仍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全年税收收入完成19.9亿元,占总收入的94.6%,增收2.75亿元,占总收入增量的94.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0.56亿元,占比90.2%,增长15.2%。重点行业支撑明显,房地产业税收累计入库6.9亿元,增长27.1%;建筑业税收累计入库4.8亿元,增长55.3%;制造业税收累计入库5.1亿元,下降13.7%,三大行业税收收入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79.8%,主导贡献作用突出。
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1.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一是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全区先进制造业增长28.2%,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7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66.8%,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二是技改增速提升。全年技改投资增长34%,比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高16.5、17.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贡献提高。全年民间投资增长29.9%,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高达53.3%,比上年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明显上升。一是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较去年大幅度提高,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62元,增长8.1%,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63元,增长8.1%,比去年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782元,增长7%。二是市场消费热点增加,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7亿元,增长13.3%。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7.67亿元,增长19.3%,占全部限上零售的78.3%;吃穿用类消费升温,全年粮食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3.1%,比上年同期提高46.3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1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32%。
3.外资外贸稳步增长。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外经贸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2家,增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1.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46亿元,增长29.6%。外贸发展总体向好,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48.97亿元,增长21.7%。其中,出口商品总值46.7亿元,增长23.6%。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87亿元,增长7.6%,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3%。
全区2018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有:一是经济总量仍居后列,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中倒数第二位;二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仍然不优,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妥善应对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大环境,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着力抓项目增后劲、抓转型调结构、抓增长扩增量,努力发挥城市增长极和发展生力军作用,全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智造生态新城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